Quantcast
Channel: 體育
Viewing all 29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痛苦過後,寫給女兒的文——哈利艾達

$
0
0

「我希望在上天的Renee會為爸爸驕傲!」-般尼茅夫中場哈利艾達

2015年12月10日,哈利艾達(Harry Arter)剛出世的孩子不幸夭折,但他拒絕沉溺在悲痛之中,更向領隊賀維(Eddie Howe)堅持要落場比賽,當時他的對手是曼聯,也不過是孩子夭折後兩天的事。

「你永遠不會想到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也許你認為這些可怕的事情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所以發生時,你不會有正常反應。」

不是所有悲痛都能輕易承受過去;不是承受過去就能容易淡忘;不是淡忘之後就能隨意提起。事隔年半,哈利艾達再次重提這件人生大事,更提到當時為甚麼要堅持上陣。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姐姐跟史葛柏加結婚(對,就是曾效力車路士、紐卡素、韋斯咸那個柏加)。當他效力韋斯咸時,他的孩子經常到場看他比賽,我認為這是世上最有型的事。我一直都想感受這種感覺。當年我在第五級別效力,現在我卻身處英超對戰曼聯,我希望上天的Renee(她的孩子)會為爸爸驕傲!」

每個人都有他的方法忘記傷痛,足球就是哈利艾達的最有效良藥,也是對逝去的女兒最後致敬。

「當時領隊竟為我安排牧師。他來到更衣室裡,讓大家為我的孩子Renee祈禱,那時候我並不孤單。」

艾達上陣的每一分鐘都是無比沉重,企圖用足球來遺忘傷痛。那場比賽他上陣86分鐘,被看輕的般茅爆冷2-1擊敗曼聯,賽後領隊賀維主動走上前,像爸爸般擁抱雙目通紅的哈利艾達。那夜的哈利艾達,有著沉重但高大的身影、堅強如鐵的過人鬥志、也有千山獨我行的無比勇氣。

「專注足球當中,可能是他忘記傷痛的最有效方法,他在悲傷中仍然設法控制自己情緒,並為我們帶來他本賽季的最佳勝仗。我真的為他驕傲。」-領隊賀維。

2016年12月10日,Renee逝世一週年,那時般尼茅夫作客般尼,在比賽8分鐘,全場球迷站立為哈利艾達鼓掌。

「有時候我會注意到Renee對世界的影響以及人的美好。我會永遠保持這段錄像,我真的每天也在想念Renee。」

人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能夠做的就是勇敢面對。正如哈利艾達所說:悲傷的浪潮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但其實痛苦也未會永垂不朽。2017年2月17日,哈利艾達迎來第二個小生命-Raine。

「我希望長大後Raine會知道當年發生甚麼事。她會讀到這個故事,她會知道甚麼叫被愛、也知道我們對她的姐姐還有多少愛。」

最後,艾達手臂上紋了十字架,並寫上諺語「Setbacks pave the ways for comeback」,以紀念這個逝去的最愛。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香港足運發展的「永劫」

$
0
0

幾年前,晨曦體育會拒絕跟隨其他甲組球會每個月付款4萬元轉播費給Now寬頻電視,後者在轉播晨曦與其他球會的賽事中,以XX稱呼晨曦,球迷亦以「XX隊」諷刺晨曦幕後欠缺搞好香港足球的決心和付出。

往後,晨曦決定不參與新成立的香港超級聯賽(下簡稱「港超聯」,即使它成為今季甲組足球聯賽的冠軍,它也決定不升班角逐,繼續杯葛港超聯。不過,現時晨曦不再是被口誅筆伐的主角,其主因是香港足球界傳出更震撼的消息:本港老牌足球勁旅南華主動申請降班作賽。

以往南華會方和足總也曾為了令這支球隊留在最高級別的聯賽而費煞思量,後者更不惜備受千夫所指破壞訂立下來的升降班制度,如今南華竟自動請纓申請降格,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一大倒退的徵兆。

有些評論把問題歸咎於由來已久的「老細足球」(註一)。具體地說,注資搞球隊的老闆會憑自己的個人喜好作為球隊的發展方針。他們心血來潮時,會插手干預球隊排陣戰術、陣上起用的球員和球員轉會事宜。有些老闆更是喜怒無常,時而雄心壯志、野心勃勃,時而意興闌珊,大幅減少注資金額,甚至全然抽身離去。在陰晴不定的氛圍下,不少球員難以有穩定的生計,遑論專心留在球場中練習。除了比較幸運的少數外,大部分球員和教練即使勉強能夠以足球事業為生,也不免要跟從老闆的「聖旨」行事,犧牲自身的專業性。但長此下去,香港足球又怎可以重拾昔日的光景,再次衝出亞洲呢?

筆者不會否定「老細足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更遺憾的是,當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的球會班主張廣勇拂袖而去後,原來並無人繼承注資令南華得以留在港超聯(註二),由此可見現時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處於什麼光景。

當然,香港足球缺乏資金注資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昔日以甲組聯賽作為最高聯賽的歲月亦面對這個情況,故港府和足總才萌生透過《敢於夢想》計劃(2010年)和《鳳凰計劃》(2011年)的念頭。綜合而言,當時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改革的主要目標有三點:一、成立港超聯取代港甲成為全港最高級別的足球聯賽,並提升本地頂級聯賽賽事的入座率;二、改善香港男子足球代表隊的水準、提升它的國際排名;三、使香港球會有機會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

IMG_6026

然而,參加港超聯的球會在沒有任何回報保證的情況下,每季需最少以約600萬港元班費組軍,這比昔日搞甲組球隊的基本消費高出幾倍(註四)。在幾乎必定虧本,只差在虧多少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瘋子」願意不計成本效益繼續大搞足球外(以香港來說)(註五),其餘大部分的不要破口大罵,然後憤然離去,便是有心無力經營下去。

更甚的是,在實際操作上,頒布《鳳凰計劃》後,香港足球反而與上述的目標相距更遠。在入場人數方面,港超聯成立三季以來,不但每場平均入場人數連續兩個賽季錄得下降(2014/15年度錄得平均入場人數為1048人,到2015/16年度跌至每場平均1019人入場,到2016/17年度更進一步跌至每場平均僅901人入場),而且沒有一季比2008/09年度甲組聯賽的每場平均入場人數高(1128人)(註六)。另外,現時香港男子足球代表隊的國際排名為148位,這不但沒有朝《鳳凰計劃》訂下的躋身前100名的方向邁進,而且比2009年倒退5名(註七)。

此外,儘管香港球會近年獲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的資格,但若參與的球會未能在賽事中保持競爭力,那便會「畫虎不成反累犬」,既令自己吃力不討好,亦會影響日後其他球會參加亞洲區域大賽的機會。事實上:

「受惠傑志及南華近年經常殺入亞協淘汰賽,香港球會去年在亞洲足協的競賽排名攀升至東亞第6,可獲得2017及2018年1個亞冠分組賽和1個第2圈外圍賽名額,惟漁人得利的港超衛冕球隊東方,今季在5場分組賽暫只得1分,而傑志在附加賽出局後,亦只為香港帶來0.75分,目前有31.212分;相反,大馬勁旅柔佛DT已殺入亞協16強,令大馬的分數升至31.064力迫香港,料他們仍會有分數落袋,加上下季將扣除2014年的分數,香港球會在14年比大馬球會多接近5分,換言之下季尾排名要在大馬之上難上加難,故2018年亞冠很可能是香港球會近年的最後機會。」(註八)

IMG_5223

然而,如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的本地球會要保持競爭力,那便不可單單倚仗出賽的外援有神勇的表現,而要同隊的本地球員同樣具備質素。可惜的是,目前而言,即使雲集港隊的精英,再加上在香港效力的最頂級外援,也難以保證能在這項大賽有良好的表現。南華在自降甲組的聲明中,也只是把目前香港缺乏足夠具備質素的本地球員的殘酷現實溢於言表而已(註九)。

反之, 好像晨曦般堅拒好高騖遠,雖被不少球迷批評為抱殘守缺,但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它仍能給予高峰已過的職業球員一個延續足球生涯的機會,以及讓一班曾參與青訓,但因各樣緣故未能成為職業球員的青年繼續有機會參與合適水準的比賽。所以,如果說那些拒絕加大注資金額的班主對香港足球毫無貢獻,則殊為不公。

現時問題的關鍵,是香港尚未有足夠具備質素的本地球員提升自身頂級聯賽的賽事質素,加上電視/互聯網直播海外頂級賽事的普及化(註十),令更少港人關注本地的聯賽。
此外,港府過往注資6000萬港元支援《鳳凰計劃》,結果資助大部分浪費在架床疊屋的足總行政部門中(註十一),對球會組班和發展青訓事宜並無實際的幫助。

在這個情況下搞港超聯僅是「換湯不換藥」,足總和大部分的港超聯球會均未能覓得足以自負盈虧的贊助金額(註十二),但與此同時搞職業球會的硬性成本大幅增加,令不少資本家缺乏經濟誘因參與推動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剩下的特例,並不能用作衡量一般班主恆常付出的硬性指標。

在目前的大氣候下,這群球會班主已可能是付出比較多的一群,倘若香港發展足運精英化的整體配套一天不徹底改頭換面,「老細足球」仍然會揮之不去,令有心搞球會的班主也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

註釋:
註一:明報社評:〈百年老店南華沒落 香港足球沉痾難起〉,載《明報》,2017年6月7日,頁A02。
註二:陸頌雄:〈南華退港超聯的體育悲歌〉,載《明報》,2017年6月12日,頁A24。
註三:李峻嶸:〈南華散班 再證明香港職業足球局限〉,載《香港01》,2017年6月6日。
註四:〈港超班費高港甲數倍 放棄升班不罕見〉,載《明報》,2017年6月6日,頁A01。
註五:〈南華自願降班 「老細足球」非香港足運出路〉,載《香港01》,2017年6月6日。
註六:〈時事通識:港超聯〉,載《無綫新聞》,2017年6月9日。
註七:參考同上。
註八:〈港超2019或失亞冠分組資格〉,載《明報》,2017年5月6日。
註九:卓志恒、黃頴恩、葉真真:〈南華自降港甲 百年首次 會方:超聯資源轉投青訓 隊長:多球員合約掛鈎前足主〉,載《明報》,2017年6月6日,頁A01。
註十:梁天卓:〈明星效應下的南華之死〉,載《am730》,2017年6月14日,頁A39。
註十一:蔡元貴:〈鳳凰計劃 嘥6,000萬搞唔起足運 球會仍無場練波 入場人數不升反跌〉,載《蘋果日報》,2014年1月13日,頁A04。
註十二:與【註五】相同。

體育靠319億啟德園區打救?睇睇葵涌公園那個爛車場……

$
0
0

(獨媒特約報導)2009年,位於前堆填區葵涌公園,由賽馬會贊助2.200萬興建、中國香港車聯會獲批21年短期租約管理的小輪車場正式開幕,那年香港主辦的東亞運,港隊代表王史提芬(Steven)在小輪車項目奪得金牌。

2012年1月,王史提芬退出國際賽,自此港隊再未有代表在大賽獲獎。

2016年,一群小輪車運動參與者的家長四出奔走,小輪車場因日久失修、賽道嚴重破損,可惜得不到正面回應。

兒童權利

2017年3月20日,四名十來歲的小輪車運動員身穿運動服出席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公聽會,訴說小輛車車場場地破爛,他們無法訓練。


影片:四名運動員發言由1小時17分開始

「覺得自己完全嘥曬緊時間同心機……感覺好似無希望、無回報,做乜野都無用……完全唔知自己留係度為乜……我們呢項運動有得救咩?」

—Vanessa

四名運動員的發言引起委員會主席張超雄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的關注,朱凱廸向四人致歉,指自己確收到他們向70名立法會議員發出的電郵,但「大人」往往事忙忘記小朋友事情,張超雄促當局跟進,民政事務局總行政主任馬美華稱當局一直關注事件,並與中國香港單車聯會保持溝通,亦知道聯會正進行招標工作,會再向議會交代。

四個月過去後,發生了什麼事?

中國香港單車聯會已就維修進行兩次招標均告流標,目前正進行第三次招標工作,場地仍然是破洞處處,被圍封的國際賽道仍被圍封。

IMG_9523

IMG_9544

圖:被圍封的國際賽道

戴凌鋒的兒子 Duncan 在9歲時,參與康文署贊助的小輪車(競速 BMX)同樂日,從此愛上這項「 騰空跳躍、刺激 、有速度感」的運動, 藉此希望訓練他的膽識和毅力 。他並無一 般擔心孩子「安全」的考慮,「(競速 BMX)做足安全措施,風險其實可以好低。」

IMG_9643

圖:Duncan(左)在訓練賽道

IMG_9433

圖:戴凌鋒

單慧嫻的女兒 Vanessa 則在小學五年級時參與 YMCA 的訓練班,覺得「好玩」。女兒如今已經中四,參與 BMX 運動六年。單慧嫻形容這項運動很適合內向的女兒,「可以自己玩之餘,又有志同道合既朋友。」BMX 有一定危險性,單慧嫻的女兒曾經臉部意外著地,結果一隻牙有裂痕、咀唇擦損,但單慧嫻仍繼續支持女兒,「係邊度跌低,係邊度起返身。」她看到女兒「夠膽飛」,從中獲得成功感,又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獎牌

競速小輪車全港只有一個合適的場地,便是位於葵涌的場地。2009年因應香港主辦東亞運而開幕的場地本設有兩條賽道,分別是長60米的訓練賽道及350米的國際賽道,後者可舉辦國際賽事。東亞運過後,場地漸漸荒廢,當年獲獎的選手退役,年月過去,小輪車場被遺忘了。

IMG_9554

IMG_9562

圖:賽道破洞處處

無獎牌,在政府的體育資源分配制度即等於無錢,小輪車場沒「投資價值」了。

日久失修下,場地發生不少意外,運動員因賽道的坑洞而受傷。2014年,一班家長自發維修賽道,聯會出資購下泥沙及膠水,家長則在周末到場地做「免費勞工」。本來中國香港單車聯會都默許他們自行維修,但單慧嫻稱後來聯會考慮到保險問題,不再批准他們自發維修。雖然他們曾暗中維修,但賽道仍然過度失修,其中350米的國際賽道由去年起圍封到今。戴凌鋒稱目前約有30人參與競速小輪車,年齡由5至20歲不等。目前只能集中在訓練賽道練習。

8-Maintenance by Parents & Riders in 2015_2

圖:家長曾協助維修賽道

IMG_9692

戴凌鋒的兒子 Duncan 雖然屬青訓選手,但本地運動的資助制度並無包括17歲以下的年青選手,僅獲每週訓練三日的支援,並無甚麼出外比賽機會。於是戴凌鋒及單慧嫻一班家長便搜尋國外比賽,自費組團帶子女參加,他們曾到台灣、印尼、泰國等地參加,每次花費約數千元。因為本地的國際賽道維修,他們到外地去往往「空槍上陣」,「一飛就要飛八米」。

賽道變得愈來愈危險,2016年10月,他們開始尋求其他幫助。他們找來多家傳媒報導,聯會表示車場一直自負盈虧,全面維修工程涉資達100萬,聯會須考慮負擔能力,政府的回應則是事不關己。其中所謂負責體育事務的民政事務局及體育專員,回覆是會與聯會保持密切聯繫,但重申場地是由聯會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及管理。

一百萬,這便是全面維修車場的金額,僅及七位數。

他們今年決定著子女參加立法會兒童權利委員會的公聽會,爭取關注。戴凌鋒說這是一個好機會讓他們「自己講」。 Duncan 經常問他維修賽道「好難咩爸爸?點解要搞咁耐?」單慧嫻則說參與競速小輪車對 Vanessa 「一世人有好大影響,十分可貴。」

「細路都灰心,點解無效果既?」兩人只能欺騙他們說「好快好快。」兩人甚至期待競速小輪車運動員盡快獲獎,便可以進入精英體育項目之列,獲得更多資源。

當局念茲在茲的體育政策,是「盛事化、精英化及普及化」,競速小輪車在今日沒有「精英運動員」,亦無條件舉辦「盛事」,剩下的普及化倒仍是繼續,Vanessa 及 Duncan 便是因為「普及化」下的興趣班,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可是「普及化」也就僅止於此,他們期望再進一步提升技術、成為「精英」才發現前無去路。

IMG_9498

體育專員

對於當局的體育政策,兩名家長又有何意見?戴凌鋒認為當局須完善推廣競速小輪車,他說目前流行、2至3歲小孩騎行的 balance bike,其實可以作為競速小輪車的前身,形成「一條龍」,「兩項運動對操控及平衡力的要求其實一樣。」單慧嫻認為香港體育學院的設施應該開放予所有運動員使用,而非限於精英運動員。「佢地出外比賽同人最大既分別就係體能。」「大家都係運動員,點解要分得咁清楚?」他們指運動足夠普及化,才能有更大更廣的人材池,從中挑選精英運動員。兩人苦笑道「體育專員做咗乜?」

IMG_9671

問到兩人會否支持子女當全職運動員,兩人不假思索稱「支持」。

協助兩人的立法會議員朱凱廸為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成員,他形容自己「懶開會」,但公聽會當日「碰巧」在場,看到四名競速小輪車兒童運動員全身制服出席,表示十分感動及難得。朱凱廸認為運動員無法練習,竟是因為賽道欠缺維修這個理由十分「戇居」,他曾與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及體育專員楊德強在另一場合會面時提及事件,朱凱廸形容劉江華「唔知發生咩事」,而楊德強則稱政府在事件上無責任。他認為當局的體育政策思維一如最近推銷啟德體育園上,一心以為「外判」便是好,無視現實情況,遺忘了真正參與的運動員們。

image1 (2)

圖:單慧嫻(左)、朱凱廸

康文署轄下有四個場地,包括黃大仙區蒲崗村道公園、北區安福街遊樂場的單車場、北區安樂門街遊樂場和西貢區香港單車館公園的滑板場予三項「極限運動」(自由花式小輪車、滑板和特技直排滑輪)使用,連同深水埗區荔枝角公園內的滑板場共有五個「極限運動場」,但署方轄下並無競速小輪車場。本網曾電郵向聯會查詢,截稿前未獲回覆。

IMG_9566

IMG_9569

IMG_9700

文:黃俊邦
攝:王瀚樑
維修賽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忠誠何價? 可惜閃電俠不是蝙蝠俠

$
0
0

今夏NBA各隊都忙過不停,轉會的轉會,交易的交易,為的或許不止是香港時間周五上演的選秀,而是一年後的夏天,有LBJ及其他大牌成為自由身的夏天。夢,當然做得越大越好。在喧鬧聲中,有一位老將特別憔悴,他是回到家鄉卻當不了英雄的Dwyane Wade。

閃電俠早已不再快如閃電,35歲的他還很能打,但絕不會是2006年震懾長空、把小馬劈碎的The Flash,今日更多時候是在占美畢拿(Jimmy Butler)旁邊的蝙蝠俠,對,是《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中的英雄,也是那個悲傷滿身的英雄。

去年差不多是這個時候,D.Wade決定離開效力13年的熱火,轉投家鄉球隊公牛,如此「狠心」,是因為熱火總裁萊利(Pat Riley)的「出賣」;無論是合約的出價,談判的形式,從來沒有尊重過為球隊犧牲一切的三冠老臣,最後D.Wade為了尊嚴,只能選擇離開。回到芝加哥,有J.Butler,也有朗度(Rajon Rondo),加上一堆不錯的配角,本預期會極速成為力足阻止騎士的勁旅,可惜因為更衣室問題,也因為傷患,最後只能以第八種籽打入季後賽,並在領先2:0下再因R.Rondo的傷出,無力地被塞爾特人踢走。

忠誠何價?當初隻手讓熱火贏得隊史首個總冠軍,之後自願減薪,配合P.Riley及LBJ的Big 3計劃,並放開心胸,接納兩位「兄弟」,在2010至2014年期間,四度打入總決賽,並在12及至13球季成功衛冕,D.Wade的功勞絕不比LBJ為少。可是當去到生涯末年,熱火並未有如小馬對待奴域斯基(Dirk Nowitzki)般在暮年奉上一張豐厚合約(2年5,000萬美元),回報之前D.Wade的自願減薪;有人說,因為小馬當時已接近放棄球季,所以才不怕薪資空間被佔,但班主古賓(Mark Cuban)的做法其實更多是君臣意氣相投,以國士相待。Dirk也沒有讓球隊失望,今夏很可能減薪再重新續約,助小馬留住有限度自由身中鋒路爾(Nerlens Noel)。這種關係,今日已近絕跡,學不來,也勉強不來。

忠誠何價?D.Wade沒有這種命。P.Riley打從第一刻起,就是想熱火快速回到爭霸之列,所以一分一毫都要用在刀口上,與內線大將韋西迪(Hassan Whiteside)續約後,加上有積格斯(Goran Dragic)在後場領軍,只要可以去掉保殊(Chris Bosh)的合約,自有薪金空間再找來巨星;對一個價值漸失的老將,要付出年薪逾2,000萬的合約,當然不化算。我相信如果當日P.Riley肯以「國士」相待,D.Wade也肯定會如Dirk般一切有得傾,可惜結果正正相反,最後D.Wade轉投公牛, 2年4,700萬的合約不會比最後熱火開出的2年4,000萬多出很多(考慮兩地稅率),但連同談判時的誠意和手段,D.Wade出走絕對合情合情。

忠誠何價?傷心的閃電俠回到家鄉,宣誓效忠,希望趁雙腿還有力氣,為公牛找回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時代的榮光。可惜風城球迷就如葛咸城的居民,他們從不了解何謂正義,漠視了D.Wade的忠誠,當這位家鄉英雄未能在首季就帶來立竿見影的成績,很快就因為其豐厚合約成為罪人;當D.Wade決定行使下季合約,收取2千多萬年薪,公牛迷即時反應竟是認為其太過自私,應該跳出合約,收取較低薪金,以助球隊有更多空間簽人。

D.Wade不是超級英雄,他也有普通人的脾氣,所以就在Twitter還擊:「來到35歲,每場上陣29分鐘,以43%命中率取得18.3分;假如我是25歲而交出相同數據,應該可以獲得1.5億美元(合約)。」(18.3 points a game in 29mins on 43% shooting at 35 years old. if I’m 25 with the same numbers I’m getting 150 million)最後還配上一個笑到喊的emoji,想說明甚麼可想而知。至少目前占美畢拿(Jimmy Butler)還肯留下,兩人有望並肩再戰一季,但芝加哥居民的冷酷無情,足以讓D.Wade明白,把金錢看得比甚麼還重要的,絕不止是Pat Riley一人。難怪當有電視台問到D.Wade為何要執行合約,他的回應是24 million reasons(他的合約薪金數目).

《夜神起義》中,貓女不是罪大惡極,但她寧願為自己而活,更似一個自私的普通人;當她見到蝙蝠俠歷經重創仍默默為葛咸城居民賣命,有以下的對話。

Selina Kyle: “You don’t owe these people anymore. You’ve given them everything."
Bruce Wayne: “Not everything. Not yet."

在「忠誠有價」的年代,獲國士相待,自當以國士報之,可是在「忠誠何價」的年代,糾纏在所謂忠誠之間只會落得如D.Wade的下場;既遭母會出賣,收取應得報酬也如十惡不赦。更有不少坊間文章指當初D.Wade「為啖氣」離開熱火,實在愚不可及,現在公牛沒爭冠機會,要跳出合約加盟爭冠球隊又蝕大本,進退兩難彷似是自己一手一腳做成。天呀!

時移勢易,早非那個從一而終而獲嘉許的年代,今日各球星爭相組成「復仇者聯盟」才是王道;LBJ是高瞻遠矚的英雄,D.Wade是不懂時勢的傻子,眼見這樣的言論充斥不少籃球論壇,真正令人悲哀。蝙蝠俠能「假死」拂衣而去,重新贏得正義與尊敬後,從此與貓女逍遙人生,可惜這不過是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一廂情願;現實中的「黑夜騎士」D.Wade下季仍要抱殘軀繼續在NBA作戰,要是公牛有甚麼閃失,夜神起不了義,在只以成敗論英雄下,風城球迷肯定又會埋怨D.Wade累他們白白浪費了兩年。若真的有此一日,我想只能向D.Wade說句:「你沒有欠他們甚麼,你早已付出所有了。」

帕爾馬升上乙組,保方為母會祝賀

$
0
0

也許今天你未必熟悉帕爾馬陣中有甚麼球員,但你仍然會記得這支意大利傳統勁旅。

2015年帕爾馬因破產由甲組降至丁組,一夜間由參與歐洲賽隊伍變成業餘球隊。但僅一年時間「十字軍」即以破紀錄分數升上意丙,今季更在意丙升班附加賽2-0擊敗亞歷山迪亞,取得升班意乙資格。連續兩年連升兩級,距離意甲聯賽,只有一級之遙。

猶記得當球隊一無所有時,球迷依然不離不棄,除了眾籌入股成為股東(25%股份球迷持有)、他們更主動贖回賣出去的更衣室長凳然後轉送球會;當球會發布新一季丁組季票時,球迷未有嫌棄,更只花3天時間便將所有季票賣光,打破最快售罄門票紀錄,以行動證明,他們永遠是帕爾馬第12人。

除了球迷,有情有義的還有效力8年的隊長盧卡利尼(Alessandro Lucarelli)。球會宣布降至丁組時,他率先表明願意隨隊心跡。這兩年他見證球隊由業餘球隊連升丙組、乙組,賽後他形容「這是痛苦過後的補償,當中的辛酸只有一起經歷過的才會明白。」

曾效力帕爾馬的保方,雖已離開球會16年,但作為「十字軍」青訓產品的他從未忘本。去年帕爾馬升班意丙,他發文道賀:「歡迎回到職業聯賽,我為你喝彩!」;今年「十字軍」再度升班,他仍有為舊東家祝賀和鼓勵:

「帕爾馬培養我成為足球員,也為我奠定基礎成就今天的我。這次升班是與別不同。回到未來,但路途仍要繼續……我的驕傲。」

今天的意甲不再是我們回憶裡的「小型世界盃」,但這個聯賽仍然有他的重要性,仍然有很多意迷期待,當年各據一方的「意甲七雄」能夠令意大利聯賽重振雄風。

總算走過了最艱辛的日子,未知帕爾馬能否3年3跳,來季意甲再見?

圖片來源: Giovanni Padovani perParmacalcio1913.com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兌現7年前承諾-講得出做得到的哈軍班主

$
0
0

人很善忘?要記得的始終會記得。

7年前,哈特斯菲爾德尚在英甲,當時成為球會最大股東的Dean Hoyle向球迷承諾,假若有朝哈軍升上英超,一直買季票支持的球迷便可以100鎊超低價購票,此價等同當時球隊的英甲睇波價。

7年後,哈特斯菲爾德歷史性衝超,那時Dean Hoyle已拍心口承諾球迷不會因此加價,一律以199鎊(港幣約$2000)低價發售,希望大家能以負擔得起的價錢、也高高興興地陪伴球隊征戰英超。

不僅如此,Dean Hoyle更兌現7年前的「100鎊季票」承諾,向超過4000位合資格而又已原價199鎊購入新季票的忠粉回贈(本身更設有小童季票、青年季票,同樣非常低價);一向熱心社會公益的Dean Hoyle更提供多個回贈方法:

1) 取回99鎊現金
2)換取價值110鎊的球會商店現金劵
3)將99鎊捐予球會名下慈善基金,班主更會額外捐出26鎊

錢要賺,但由愛隊忠粉變成愛隊班主的Dean Hoyle更關心球迷需要。

「足球能將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這種力量是獨一無二的,人們不應該因各自身份而被邊緣化或處於不利地位。我希望社區都有這個背後的想法。」

不說不知,Dean Hoyle曾數次發起單車籌款活動,為買不起車票的200個家庭集資,助他們一起到溫布萊看球隊打升班決賽,當時Dean Hoyle更是身體力行親身帶隊!

一個好班主,不應只是利字當頭,想盡方法賺最多的錢,球迷的支持和團結才是最重要、是最珍貴、最有價值,多多錢都買不了。

講得出,做得到,肯找數的男人,才是真男人!

論馬王選舉:同情歸同情 戰績歸戰績

$
0
0

今季香港馬壇出現了有史以來首匹四歲系列賽的三冠王,但不幸的是,這匹賽駒在同一季的賽事中便不幸受重傷,最後黯然離世。

相信各位也知道,筆者提及的賽駒,是享負盛名的悲情英雄「佳龍駒」。此駒不幸離世的消息傳開後,連不少素來沒有看賽馬的網民也加入口誅筆伐的行列,筆者此前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評論這個議題。

不過,筆者是次撰文,並非希望繼續討論賽馬的倫理議題,而是希望單純探討此駒是否具備贏得今季香港馬王寶座的資格。

如果「佳龍駒」在冠軍一哩賽中不但沒有受傷,而且勝出那場大賽,那麼牠不用理會其他對手而篤定成為今季的香港馬王。事實上,那場賽事的其餘參戰馬水準理應與「佳龍駒」差一截,所以外界在賽前已一面倒預計牠能夠順利登基。可是,歷史並沒有如果這回事。

更甚的是,原先因養傷多時而對「佳龍駒」威脅不大的「明月千里」在下半季勝出兩場沒有外隊馬參戰的國際一級賽,令馬王寶座之爭再起懸念。

有些人認為,「佳龍駒」早前造出史無前例的四歲三冠王壯舉,已足以令牠蟬聯香港馬王的寶座。儘管牠首度出戰國際一級賽便黯然離世,但牠早已證明自己具備勝出這種級數賽事的能力,所以這場意外不應成為牠成為香港馬王的障礙。反之,若然牠最後未能正式成為香港馬王,那麼評選委員會便是「狡兔死,走狗烹」。

然而,香港馬王選舉這回事,並非單憑想像和同情之心便可,而是要靠比較真實賽績的份量去下高低。雖然在部分情況下,有些賽駒的賽績不相伯仲,較難倉促分高低,但這不表示運用想像和同情之心便可令選舉更加公正。

故此,最公正的做法,是拿「佳龍駒」四歲系列賽的三場頭馬加上一場國際二級賽頭馬,與「明月千里」的兩場國際一級賽頭馬作比較。

誠然,由於沒有外隊馬參戰的關係,「明月千里」所勝出的兩場國際一級賽其實水分甚多。因此,「明月千里」今季的戰績明顯比上季的差,如由牠衛冕香港馬王,那便暗示香港今個賽季的賽馬精英化水準出現退步的現象。反之,如果「佳龍駒」能夠因前無古人成為四歲系列賽三冠王的緣故而正式成為香港馬王,那其實是顯示出一種進步。

此外,有些人認為,「明月千里」在四歲系列賽首兩關只是跑入亞軍,而擊敗牠的「首飾太陽」在往後並無以為繼,反之被「佳龍駒」連續三次撃潰的「巴基之星」在女皇盃一役只是僅敗得亞軍,並名正言順地撃敗了「明月千里」。況且,「佳龍駒」在其職業生涯中最後一場頭馬算得上是技術性撃倒「明月千里」。因此,「佳龍駒」在四歲系列賽的表現不僅比同期的「明月千里」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與今季的後者相比也毫不遜色。

不過,「佳龍駒」僅是在自己的首本路程中撃敗途程嫌短的「明月千里」,而且那場賽事僅是國際二級賽,單憑這一點論證前者優於後者並不夠說服力。更重要的是,四歲系列賽的三場賽事均只是被官方界定為僅達國際表列賽水準的香港一級賽,故即使「佳龍駒」在那三仗的表現如何出色,牠在名義上只是勝出三場國際表列賽。如果「佳龍駒」最後能夠力拒「明月千里」,正式成為今屆的香港馬王,那便意味着,評選委員會認為那三場名義上的國際表列賽,加上一場國際二級賽的頭馬,其實比「明月千里」勝出的那兩場名義上的國際一級賽更具份量。但此舉無疑是直線抽撃馬會主辦的國際一級賽水準欠奉(儘管筆者早已表示,馬會在下半季舉辦的國際一級賽水準參差)。

無論如何,筆者現階段並不認為評選委員會作如此的選擇。我們可從以下兩個例子中看出一些端倪:

一、2013-2014年度的最佳一哩馬選舉

當季「步步友」曾在冠軍一哩賽中跑入亞軍,撃敗同場的「大運財」。此外,牠是四歲系列賽首關經典一哩賽、香港二級賽主席錦標的冠軍,以及四歲系列賽最後兩關的亞軍。但最後該屆的最佳一哩馬卻是由「大運財」奪得,其原因是牠曾在該季勝出一項一哩途程的國際二級賽,一項1400米的香港一級賽以及一哩途程的香港二級賽,故牠的戰績較「步步友」的彪炳(如今所有馬迷都知道,「大運財」畢生既未曾先於「步步友」衝過終點,亦未曾勝出過任何途程的國際一級賽,但這不是決定2013-2014年度賽季最佳一哩馬誰屬的標準)。

二、2006-2007年度賽季的馬王選舉

「爆冷」曾在女皇盃和冠軍暨遮打盃中兩度撃敗「爪皇凌雨」,但後者此前遠征杜拜勝出司馬經典賽,最後仍可壓倒「爆冷」當選該賽季的香港馬王。

由此可見,評選委員會甄選馬王的首要標準應是勝出賽事的份量,然後才再看各候選賽駒的對賽成績。

當然,過往評選委員會甄選馬王的方式,以至得出來的選舉結果是否合理,尚且值得斟酌。但「明月千里」本身亦非省油的燈,其級數比昔日「大運財」的仍高出不少。如果因同情「佳龍駒」的遭遇而漠視了「明月千里」今季所交出的成績(兩項國際一級賽頭馬兼一項國際一級賽季軍),那對後者和牠的幕後亦有所不公。

筆者認為,如要認可「佳龍駒」的競賽成就,觀眾可透過投票「最受公眾歡迎馬匹」反映其意願,馬會亦可透過頒發終身成就獎,甚至以此駒的名字設立紀念賽、特別獎金、運動科學研究計劃等,但不能在馬王選舉中不合理地輕視其他入選賽駒在今季的付出和成績。儘管「明月千里」今季的戰績不如上一季,但牠仍已篤定成為今季於國際級別賽事表現最出色的香港賽駒,評選委員會極其量可破例容許雙馬王選舉結果的誕生(此舉不會貶損「明月千里」的地位),而不應對「明月千里」的戰績視若無睹。

原文刊在《香港01》博評

雲尼亞里:是時候忘記李斯特城

$
0
0

無論過去的一段情有多刻骨銘心、念念不忘,那段情已經是過去完成式,不會有神仙忽然出來給予你「哈利路亞,Chance」的機會,然後讓你回到過去挽救,你需要的,就是放下。

「在李斯特城的時光很美好,那是獨一無二的經歷,但現在已是過去,我來到一間已贏過8項錦標的球會,現在也該是時候忘記李斯特城了。」

放下,從來都是知易行難,但拎得起,就要懂得放得低。What happen in Leicester ,Stay in Lecicester,兩年的光陰也不算悲劇收場,曾共你一起走過已不錯。

真正的放下,從來不用說出口,直到某天回想舊事,你發現當初以為是世界末日的大事,如今看來不過是一宗小事,那代表你已經成功過渡了。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在出馬少的級際賽中投注 要份外謹慎

$
0
0

2017年6月25日於沙田馬場舉行的國際三級賽精英碟(1800米)中僅得5匹參戰馬,當中獨贏一度被捧成$10.5,最後亦僅得1.2倍的明星馬「巴基之星」在出閘後不久便不願展步,一度讓人憂慮牠會否步「佳龍駒」的後塵。

不幸中的大幸,是此駒被莫雷拉連還抽鞭後再次願意展步,驟眼看來或僅是「耍大牌」不願與二、三流的賽駒同場較量,或僅是抗議在夏日炎炎的日子上負頂磅(133磅)工作(真相須更認真考究才可得悉,而事實上「巴基之星」是否有必要跑這場賽事,值得爭議),但最後總算遙遙落後地跑畢全程,能夠拿到那場賽事的第5名獎金。

不過,在那場賽事中投注此駒的人士註定損手而回,這引起廣大現場馬迷的不滿,連無辜的莫雷拉也少有地被在沙圈觀馬的馬迷「狂噓」。而賽後獸醫檢驗「巴基之星」,發現此駒右邊身驅和臀部有明顯異常的鞭痕,結果莫雷拉也須付上代價,被馬會以不恰當用鞭的名義罰他1萬元。

莫雷拉本人則表示,他堅持鞭打並指令此駒要衝過終點的目的,是不想牠養成鬧情緒便罷跑的壞習慣,若不對此駒發出嚴厲的命令,牠便不會知道自己在賽事中所作的錯過行為,日後仍有可能重蹈覆轍。

無論如何,去季「明月千里」勝出女皇盃賽事後,筆者已刻意提早約一個月撰文提醒馬迷,倘若「明月千里」以大熱門的身分再出戰同季的冠軍暨遮打盃賽事(2016年5月22日),但同場的參戰馬數目不多的話,那麼各馬迷便要對這個現象份外具備戒心,甚至不要在該賽中投注「明月千里」的獨贏。

結果,在上季的冠軍遮打盃賽事中僅有8匹賽駒參戰,當中「明月千里」雖被捧成1.7倍的大熱門,但牠與「將男」和「凱旋生輝」鬥至最後一步,最後以極短的距離落敗而回,僅得季軍。

事實上,除了上述例子外,在較少參戰馬(8匹或以下)的級際賽(在香港沙田馬場舉辦的)中,大熱倒灶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

一、1999年冠軍暨遮打盃(1999年5月15日)
在那場僅得6匹參戰馬的賽事中,被捧成1.2倍的大熱門「原居民」後上不及,不敵4.8倍的次熱門「奔騰」,僅得亞軍。

二、1999年沙田銀瓶賽(1999年5月23日)
那場香港二級賽僅有6匹參戰馬,被捧成1.4倍的大熱門「靚蝦王」以2-1/4個馬位不敵「京城之寶」,僅得亞軍。

三、2001年冠軍暨遮打盃(2001年5月20日)
在那場僅得8匹參戰馬的賽事中,2.7倍的「原居民」僅跑入甚無威脅的第5名,以4-1/4個馬位敗給頭馬「奔騰」(13倍)。

四、2009年冠軍暨遮打盃(2009年5月31日)
在那場僅得8匹參戰馬的賽事中,被捧成1.9倍的「閒話一句」僅跑入季軍,以2-1/4個馬位不敵2.7倍的次熱門「爆冷」。

五、2010年冠軍暨遮打盃(2010年5月30日)
在那場僅得8匹參戰馬的賽事中,被捧成2.1倍的大熱門「爆冷」僅跑入季軍,慢頭馬「好先生」2-1/2個馬位衝過終點。

六、2012年冠軍暨遮打盃(2012年5月27日)
在那場僅得6匹參戰馬的賽事中,被捧成2.1倍的大熱門「多名利」僅跑入季軍,以1-3/4個馬位不敵冠軍「智多飛」。

七、2013年洋紫荊短途錦標(2013年4月1日)
在那場僅得7匹賽駒的香港三級短途賽事中,被捧成2倍的大熱門「花月佳期」跑來甚無威脅,最後以2-1/2個馬位落敗,僅得殿軍。

八、2014年冠軍暨遮打盃(2014年5月25日)
在那場僅得8匹參戰馬的賽事中,被捧成1.4倍的大熱門「威爾頓」在末段無以無繼,以4-1/4個馬位敗給25倍的頭馬「將男」,僅得第5名。

九、2015年冠軍暨遮打盃(2015年5月31日)
在那場僅得8匹參戰馬的賽事中,2.5倍的大熱門賽駒「將男」與「喜蓮巨星」、「多名利」和「喜蓮歡星」鬥足最後一條直路,結果以頸位之差僅敗給其餘3駒,僅獲殿軍。

十、2016年短途錦標(2016年4月3日)
在那場香港二級賽中,2.1倍的「華恩庭」以兩個馬位不敵2.9倍的次熱門「幸運如意」,僅得亞軍。

十一、2016年沙田銀瓶(2016年5月22日)
那場香港三級短途賽事最後僅得8匹參戰馬,當中被捧成1.9倍的「華恩庭」以1-1/4個馬位不敵次熱門「幸福指數」,僅得亞軍。

十二、2016年國慶盃(2016年10月1日)
那場國際三級短途賽事僅得7匹參戰馬,當中2.7倍的大熱門「新力風」在賽事中受到同場3.5倍的次熱門「幸福指數」的干擾影響,最後僅得第5名,以2-1/2個馬位敗給頭馬「華恩庭」。

十三、百週年紀念短途盃(2017年1月30日)
那場國際二級賽僅得8匹賽駒角逐,被捧成1.6倍的「幸運如意」後上不及,不敵「幸運指數」僅得亞軍。

十四、2017年女皇盃賽事(2017年4月30日)
那場賽事最後的參戰馬僅有8匹,「明月千里」又被捧成2倍的大熱門,但牠與「新寫實派」和「巴基之星」在賽事最後階段中短兵相接,最後又再一次以短距離落敗,僅得季軍。

十五、2017年冠軍一哩賽(2017年5月7日)
那場國際一級賽的參戰馬僅有7匹,被捧成1.4倍的「佳龍駒」在賽事中途收停,未能完成賽事,最後牠更傷重不治。

十六、2017年冠軍暨遮打盃(2017年5月28日)
那場賽事的參戰馬僅有7匹,「明月千里」不再是大熱門賽駒,大熱門變成了僅2倍的「鷹雄」,結果「明月千里」以3個馬位撃敗「將男」,而「鷹雄」只能僅隨「將男」其後跑入季軍。

時間所限,如有疏漏,請不吝指正。誠然,過往亦有少許的反例,例如「原居民」、「精英大師」、「爪皇凌雨」、「火龍駒」、「步步友」、「幸福指數」、「喜蓮獎星」等曾嘗試以大熱門的身分勝出少參戰馬場合的級際賽。然而,從數據統計而言,大熱門勝出少參戰馬場合的級際賽的比率實在太低,而且即使把上一段提及的例子計算在內,也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會出現大熱門和次熱門構成連贏位。

其實,除了「巴基之星」出閘後不久拒跑的罕見例子後,其餘的上述少參戰馬場合級際賽大熱倒灶的事例,並非完全不能用一般的賽馬常識去解讀。

首先,少馬參戰場合的臨場步速與多馬出戰時的臨場步速多迥然不同,只要騎師稍一不慎,便會墮入步速陷阱中,未能掌握發力的時機。以上舉例的17個大熱倒灶例子(連同「明月千里」在去季冠軍暨遮打盃賽事)當中,有15個例子是大熱賽駒便是在某程度上受制於特殊的步速形勢,導致未能後上成功,當中僅得中途重傷被收停的「佳龍駒」和在賽事早段中於前列位置備受干擾的「新力風」屬於例外。

此外,在少馬參戰的場合,大部分騎師傾向在賽道較近內欄的位置策騎馬匹發力,以免在短兵相接中「蝕位」,但與此同時,較近內欄的位置便相對變得較擠迫,若騎師策騎以置中或後上跑法作賽的佳駟在較近內欄的位置發力,便要面對較高受擠阻的風險,若移往較外欄的位置發力,則會比其他前置跑法的賽駒多跑幾米至10多米不等,如此一來又會相對形勢不利。

還有,賽駒在季尾體力和狀態下降影響表現並不出奇。在上述列舉的17個例子中,有15個例子是在4月或以後季尾階段作賽。在這些例子中,除了「佳龍駒」的事例外,其餘14匹大熱倒灶的賽駒均是在當季內征戰連綿,所剩的體力並不多,故此屆時臨場表現稍有差池甚至全然失準也不足為奇。

綜合以上的因素,各位投注者在少參戰馬的級際賽場合投注大熱賽駒時(尤在季尾階段),真的要對份外具備戒心,因為即使贏了,所得的回報猶如雞肋,但一旦牠們大熱倒灶(而且機率甚高),盲目追捧的人士便會損失慘重。

補充:為何「巴基之星」會被安排在近日作賽?

相信不少知情人士近日也對一面倒大熱的「巴基之星」於開賽不久拒跑感到詫異,甚至震驚。

其實,筆者亦一度不解為何大賽練馬師告東尼會安排這匹應屆香港經典盃、香港打吡和女皇盃三料亞軍的賽駒降格參加國際三級賽精英碟。

畢竟,一般而言,在香港打吡大賽表現出色的賽駒,均會被練馬師安排出戰約一個月後的女皇盃賽,如牠們在這項賽事中同樣表現出色,牠們便多會再被練馬師安排增程400米角逐五月份的冠軍暨遮打盃,然後抖暑。即使「巴基之星」不被安排角逐五月份的冠軍暨遮打盃,告東尼也可安排牠提早抖暑,而沒有必要安排此駒降格多賽一場,消耗牠的體力。

不過,經過較為仔細的思考後,筆者認為告東尼這個安排仍在情理之中,而且貫徹了他自己一向的練馬風格,只是今次的結果未如預期而已。本文將在以下部分作出解釋:

首先,「巴基之星」在季內仍未有級際賽頭馬交代,即使此駒具備勝出國際大賽的潛質,告東尼也希望盡快讓牠在級際賽中「開齋」,若如願以償,那便既可對馬主有所交代,亦可提升此駒在競賽中的自信。事實上,「巴基之星」對上一次贏馬已是去年12月的事情,牠所戰勝的對手完全不可與牠在往後相遇的同日而喻。

第二,無論從血統還是陣上腳法來看,「巴基之星」的首本路程應是1800至2000米,告東尼擔心牠長力不及而放棄安排此駒角逐冠軍暨遮打盃亦不為過。反之,若安排牠角逐較遲舉行的精英碟,那牠在女皇盃一役後便可有較充裕的時間回氣和備戰。其實,在精英碟賽前,坊間輿論一面倒認為「巴基之星」在女皇盃一役後愈趨成熟,某個馬評人還在開賽前幾分鐘在賽馬直播節見中盛讚牠比以往乖巧得多,到底有誰可在事前預計到牠在出閘後不久便拒跑呢?

第三,「巴基之星」的幕後在事前預計牠在精英碟賽事中極具競爭力實在合理不過。此駒連續在應屆香港經典盃、香港打吡和女皇盃中跑來甚具威脅,這並非一般國際三級賽參戰馬所能媲美的。況且,與牠級數相若的對手全都獲評120分或以上,牠們被安排在季尾參加國際三級賽的機會微乎其微,反之牠跑畢女皇盃後仍僅被評113分,若有評分比牠更高的賽駒同時參賽,牠便可負較輕的磅數作賽,即或不然,牠仍可憑自身的級數震懾全場。

還有,告東尼大多以如此的部署風格來訓練麾下的大賽賽駒。在過往,他除了訓練和安排「精英大師」、「幸運馬主」和「加州萬里」(傷患緣故)出賽較為謹慎外,其餘的「將男」、「幸福指數」、「喜蓮巨星」、「美麗之星」、「再領風騷」、「牛精福星」和「締造美麗」均被他安排頻密地征戰,前提是賽駒的健康狀況許可。一般而言,告東尼訓練出來的賽駒又被喻為比較「襟跑」的賽駒。觀乎「巴基之星」今季的出賽紀錄,精英碟賽事正好是牠在今季季內的第十場比賽,以告東尼的部署風格而言,此駒今季的行程已不算非常頻密。此外,賽前外界一面倒預料此駒能以不費吹灰之力撃敗對手,因而不會構成沉重的體力負擔。

此,雖然「巴基之星」在近日作賽未必是最理想的結果,但這仍屬於情理之內的安排。那些眼見牠在賽事中有異常舉動,才反過來批評告東尼不應安排牠出賽的人,其實是以歷史修正主義來詮釋事件,但「馬後炮」的言論,往往由此而生。

正文部分原載於《香港01》博評

從清澀到滄桑、前鋒到防中、被摧毀到重生、球員到教練-阿倫史密夫

$
0
0

有些人,因為他而喜歡列斯聯/曼聯,
有些人,因為他而改名為「Alan」或「Smith」;
有些人,因為他愛上「14號」,
有些人,因為他而選擇擔當前鋒;

有些人,討厭他的臭馬性格,而你卻偏愛他的反叛不羈;
有些人,不滿他的死纏難打,而你卻欣賞他的熱血拚勁;
有些人,嘲諷他不復當年勇,而你卻讚揚他有打不死精神;

有些人,不願意為任何人而改變,
但他卻為了球隊願意改變打法和位置;
(史密夫後期被費格遜改造防中)

有些人,對不熟悉的事敷衍了事,
但他卻會盡心盡力做到最好,即使從不習慣;
(你還記得對車路士的三連剷嗎?)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有些人,少少痛已叫苦連天,
但他撞穿頭、打掉牙和血吞依然處之泰然,繼續作戰;

有些人,遇上挫折、低潮、不幸只會怨天怨地,
而他卻不怪任何人,以最正面態度面對;
(我知道那次重傷後 ,我回不到過去,我每天起床也在痛苦中掙扎,但我不會怪誰,這不是懷斯的錯-阿倫史密夫)

有些人,也許早已退出放棄,
而他卻一直在不同地方尋找第二春;
(離開曼聯後,他輾轉去過英冠、英甲、英乙,直到今天他是諾士郡一隊教練兼球員,與前隊友路蘭一起並肩作戰)

昨天,他穿起了曼聯球衣,為曼聯在慈善賽上陣。昔日那個反叛的清澀壞孩子,今天已是修心養性、經歷滄桑的成熟型佬,光陰似箭,唯獨今天不變是那個「14」的背號。

即使他不是整場比賽最曯目焦點,但絕對是球迷樂意再看到穿起曼聯戰衣的一個人。

你,想念他嗎?

西強東弱?問勇士啦!

$
0
0

西強東弱,成為今個夏天轉會市場的主旋律,幾位重量級自由身都蟬過別枝,改穿西岸球隊波衫,包括本屬溜馬的Paul George加盟雷霆、公牛的Jimmy Butler被交易到木狼、加上周日剛由鷹隊轉投金塊的Paul Millsap,聯盟實在有失衡跡象。除非Gordon Hayward真的加盟塞爾特人,否則騎士在東岸獨大的情形將更誇張。

很多球迷都認為正因LeBron James和他的騎士統治東岸,令球星紛紛出走,以圓總決賽之夢,那來到西岸,面前是四星連珠的勇士,豈不是更加困難?我反而覺得正因勇士太強大,令各隊不得不參加軍備競賽(Arm Race),大前提是至少有三位超級球星(超級定義因人而異),之後就可吸引一堆老將為了指環而甘心低價來投。因為無論球隊整體薪金上限如何提升,但在今時今日role player的年薪也動輒近2,000萬(美元,下同),就算「財技」如何高明,像勇士般擁有多名球員的Bird right,而且Kevin Durant肯減薪,加上如Andre Iguodala及Shaun Livingston等都「收順啲」,來季總薪金支出仍然達到1.81億,豪華稅亦高達4,280萬,如之後與Klay Thompson提早續約,薪金更可能一舉衝上2.45億;如未來四季都按照ESPN專家Bobby Marks的預測,那總薪金支出就達到12億之天文數字。或者勇士球隊升值後,這十億八億不算大數目,可是對比其他球隊,已足夠讓下巴跌下來。

這幾天有不少人分享了上季明星賽西岸的團隊照,除了已退休的Kobe,每個人都有至少一個星級隊友,勇士四子不用說,CP3從快艇加盟火箭,與James Harden聯手,上季DeMarcus Cousins也在2月中被交易到塘鵝,與「一眉」安Anthony Davis並肩,還有馬刺的Kawhi Leonard和LaMarcus Aldridge, Russell Westbrook新隊友PG,令西岸每支球隊都星光熠熠;還未計不在圖內的木狼、小馬、爵士、灰熊和拓荒者,以及力追Rajon Rondo的湖人,西岸球隊下年要打入前8,真是難如登天。

記得2007/08年球季,西岸同樣打崩頭,第一位的湖人只是57勝25負,但第八位的金塊也有50勝32負,頭8名球隊全部都有50勝或以上;當年不入季後賽的勇士也有48勝34負,第10的拓荒者也有41勝41負,達到五成勝率,極為誇張。但當時整體實力,仍不及今日的西岸列強。各隊眼見勇士實力太強,所以盡可能招攬多於一位球星,看一向穩健的馬刺也與多位根本不可能加盟的球星拉上關係,就知市場已陷於瘋狂狀態。

既然要打倒勇士,當然要「組強隊」,那除非加盟騎士,否則轉向平均實力較強的西岸隊會是理想選擇。另一個原因是東岸本來有能力「組隊」的豪門,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按兵不動。最令人意外的首推塞爾特人,手上有狀元籤及未來多個選秀權,可是一直沒有太大動作,「傳說」中的PG已去雷霆,最適合補足內線的Serge Ibaka或Paul Millsap也有新東家,現在只能將全副希望放在Gordon Hayward身上,不過真的來投後,球隊仍是2、3號位過剩,內線和防守的人才不足,連騎士也未必打得過。至於另一「人」紐約人則因內鬥而損耗極大,拖拉至今連Carmelo Anthony的問題也未解決;熱火經過Dwayne Wade事件後影響形象,騎士則因薪金架構而難以交易,當東岸強隊都難以出手,自然是眼白白看住球星出走西岸。

記得2015年鷹隊贏得東岸冠軍,當時的正選被稱為「一線鷹」,包括米爾沙(Paul Millsap)、D卡萊爾(DeMarre Carroll)、泰亞古(Jeff Teague)、高華(Kyle Korver)及賀福特(Al Horford)等好手,今日均已離隊;在目前的軍備競賽下,這種平均的球隊陣容反變成雞肋,結果是隊隊都非星不行;除非如速龍般爭不到重磅自由身,才迫不得已留住本來核心,可是難望有威脅,我寧願期待76人好過。當東岸最強的騎士都打不過勇士,加上因薪金上限問題難以加入,反而西岸有不少球隊都有一戰之力,那各球星不如轉戰西岸,希望「合體」後出生天更好。從目前走勢來看,東岸短期內難以有球隊能挑戰騎士,西強東弱之勢,難有改變。

五匹馬王同季退役:又一個黃金一代的落幕

$
0
0

香港馬壇每個賽季也有不同的賽駒退役,但單是今季,竟已有「步步友」、「威爾頓」、「軍事出擊」、「友瑩格」和「將男」5五匹香港馬王級的賽駒退役,數目實屬歷季之冠。

一般純種馬的作賽黃金期大約只有一至兩季(但在甚麼歲數踏入黃金期則有差異),部分超早熟馬的黃金期甚至只有不足一季,能夠連續三季在高水準的賽事中交出好表現已屬罕見,這完全是「歲月不饒人」的寫照。當年「精英大師」跨三季17連勝,雖然牠在港服役第二季才開始出戰國際一級賽,但整體而言,牠仍是香港迄今戰績最彪炳的賽駒(儘管牠的國際評分並非有史以來最高的香港代表)。

此外,普遍而言,若一匹純種馬能夠在競賽生涯交出約8場頭馬,牠基本上已屬於千金難求的忠心佳駟。香港迄今唯一能夠遠征勝出杜拜司馬經典賽的代表「爪皇凌雨」、唯一能夠衛冕香港盃(2000米國際一級賽)的「加州萬里」均「只」能取得9場頭馬,2002-2003賽季的香港馬王「喜勁寶」服役四季更只曾勝出6場頭馬。對絕大部分的賽駒來說,在港勝出約8場頭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唯一的特例,是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在練馬師簡炳墀旗下服役七季的「神鑽金剛」。當時簡氏利用跑輸減分的機制,在七季中安排此駒合共出戰106場,從中取得12冠2亞5季。但當年的加減分機制,以及賽事競爭的激烈程度,與今時今日的不可同日而語,故要複製「神鑽金剛」的事蹟可謂難於登天。況且,當年「神鑽金剛」服役至10歲,退役時已由最高的88分跌至39分的新低,如今即使有馬主希望照辦煮碗,也難以避免遭受輿論的壓力。2007-2008年度香港馬王「好爸爸」的馬主袁仕傑希望牠在十歲之齡轉往其他地區服役,結果在此駒的榮休儀式上,馬迷紛紛報以噓聲。遺憾的是,此駒離港後被迫出賽至11歲,連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在當時也表達關注和失望。

在首段提及的「步步友」、「威爾頓」、「軍事出擊」、「友瑩格」和「將男」,雖然不如「精英大師」般戰績彪炳,但牠們不僅全部取得8場或以上的頭馬,而且各自為香港馬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步步友」的總贏馬次數與「靚蝦王」相同,其在2014-2015年度連續勝出六項級際賽、國際評分曾高居世界排名第一,與牠曾在關鍵時刻三度不敵海外代表賽駒的事情一樣廣為馬迷熟悉,現今有關牠是否屬於世界頂級良駒的爭辯仍然響不絕耳。

有些人認為,「威爾頓」的競賽成就稍不如「步步友」,但牠在四歲系列賽三關與「步步友」鬥得解分解難,並在較長的途程中兩度撃敗對方。當然,「威爾頓」生平含金量最重的兩場頭馬:女皇盃(2000米國際一級賽)和香港盃,均是與另一匹香港馬王「軍事出擊」鬥至最後一兵一卒,看似被對方壓過,卻又能回氣反先衝過終點,由此證明此駒遇強愈強,其鬥心實在無與倫比。此駒的另一特點是可以在最後八百米開始加速,令對手無所適從。牠在今季季初嫌短的東方表行55週年沙田錦標(一哩國際二級賽)便再一次施展這項特技後發先至。

「軍事出擊」雖不如最正統的香港中距離馬王般透過勝出香港打吡大賽而平步青雲,但牠曾與「雄心威龍」、「加州萬里」、「事事為王」、「將男」和「威爾頓」交手而不失霸氣。雖然有些人指牠從未贏過全盛期的「威爾頓」,但以牠當時的年齡、健康狀況和狀態來看,牠的表現可謂毫不失禮。牠在今季的浪琴表馬會盃(2000米國際二級賽)仍可跑入一席季軍。

「友瑩格」則是繼「精英大師」和「蓮華生輝」之後,第三匹能夠兩度勝出香港短途錦標的香港代表。牠亦是香港首匹遠征勝出日本高松宮紀念賽,以及成為第四匹勝出新加坡KrisFlyer國際短途錦標的香港賽駒。在健康情況正常下,「友瑩格」能視另一匹香港短途馬王「幸福指數」如無物。牠在今季竟能以8歲之齡撃敗候任短途馬王「幸運如意」,再度蟬聯香港短途錦標。

與「步步友」、「威爾頓」、「軍事出擊」、「雄心威龍」、「加州萬里」、「事事為王」和「友瑩格」相比,「將男」的牌面可能相形見絀。但是,牠是上述唯一一匹能夠同時勝出截然不同途程級際賽的香港賽駒(1600米至2400米)。具體地說,牠兩度勝出渣打冠軍暨遮打盃(2400米)以及於今季在此賽跑入亞軍,此外亦曾勝出女皇盃、董事盃(一哩)和浪琴表馬會盃(2000米國際二級賽),牠跨五季合共取得的8冠8亞的戰績。雖然牠從未染指香港馬王的寶座,但牠曾在不同的勝仗中撃敗「明月千里」、「威爾頓」、「軍事出擊」、「加州萬里」、「信利多」、「善得福」和「模範駒」等中長距一線賽駒,這已差不多說明一切吧!

如今「步步友」、「威爾頓」、「軍事出撃」、「友瑩格」和「將男」在同一季退役,香港賽馬的另一個黃金一代又正式宣告落幕了。遺憾的是,這些馬王佳駟在競賽生涯暮年仍有驚喜的表現,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兩季香港馬壇青黃不接的問題。

後記:現時馬會積極嘗試提升於香港舉辦的國際賽事的排名和級別,單是今季已有11場國際一級賽在沙田馬場舉辦,但與此同時,不少名義上的國際一級賽在實際上缺乏外隊馬參戰,導致這些賽事的水分甚多。可惜的是,香港的賽馬尚未達到世界五強(英國、法國、日本、澳洲、愛爾蘭(長途)/美國(泥地))的水準,過往只有少部分的香港代表賽駒能在海外賽事中奪標而回,如今馬會提升本地賽事在名義上的國際級別和實際獎金,或會令更多練馬師和馬主安排旗下的賽駒偏安一隅。

補充:暨回麥志豪獸醫〈利字擺中間,道義放兩邊〉一文

NPV 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主席麥志豪獸醫對保護動物的着急程度路人皆知,筆者早前也閱讀過他撰寫的〈賽馬標準工時〉一文,認為他的提議不無合理之處。事實上,筆者在以往的賽馬文章也曾提及過,基於香港夏季的天氣特性,馬會實不宜仿傚歐美和日本等國家般在夏季也舉行賽馬活動。此外,筆者在〈有關香港賽馬發展的九項建議〉一文中,亦曾明確表明,「現今香港賽馬運動的競爭激烈程度大幅提高,馬匹過度頻密地參與競賽會損害牠們的健康」,故建議馬會限制每匹馬「於21天內(包括公眾假期)不得出賽超過2次(由出賽日當天起計,參戰馬在21天內只能參與多1次的賽事角逐)。另在每個馬季中,每匹馬的出賽次數上限為10次(不包括遠征海外的賽事)。」

事實上,馬會在夏日舉辦賽事,甚至計劃在夏季增加賽馬日的主因僅是為求賺取更多的賭博收入,而非對提升香港的競賽水準有直接明顯的幫助,但這件事
同樣令騎師和馬評人的抖暑期縮短,故亦引起不少業界人士暗地裡的不滿。

然而,筆者閱畢麥氏〈利字擺中間,道義放兩邊〉一文後,發現有些就「巴基之星」拒跑的案例的批評值得商榷。筆者先把麥氏的批評簡列如下:

1. 「巴基之星」拒絕作賽的原因,就好像現今莘莘學子學習壓力大,所以有部分學生拒絕上學一樣;

2. 莫雷拉錯誤地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巴基之星」:鞭打牠直至牠重新願意展步,但騎師在馬匹已無爭勝希望的情況下仍然用鞭,明顯是不恰當的行為,可是現時馬會競賽小組按現時偏袒騎師的條例,只對他作出警告和罰款一萬元,該懲罰並無阻嚇力。

3. 莫雷拉強調他堅持鞭打賽駒的主因是要教導牠正確的競賽態度,然而這根本與父母體罰子女般大錯特錯。

4. 種馬本來並無義務為人類的榮譽而生存,只是現今賽馬牽涉千絲萬縷的利益,要取締這種活動幾乎不可能,所以只能於心有愧地退而求其次,爭取保障牠們的福利。

5. 香港應仿傚英國般加強對騎師鞭打馬匹的限制,例如最多容許他們鞭打馬匹「七次,干犯者[將]被直接罰停賽,變相停工」。

6. 既然騎練和不少賽馬愛好者表示,純種馬天生鬥心和競賽意欲強,在公平競技的前提下,只要牠們的狀態良好,加上騎師的騎功了得,鞭打賽駒與否並不會對賽果構成重大的影響。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令賽駒徒受皮肉之苦呢?

但是:

1. 「巴基之星」拒絕作賽的原因不應被簡化,尤其賽前此駒的狀態仍然勇銳,在晨操和試閘中完全沒有厭戰的先兆。莫雷拉表示此駒出閘後突然鬧情緒,任職馬術指導工作的李家鼎則補充指,此駒在出閘欠順後突然失去鬥心,這種現象在馬術比賽頗為常見,但這些極其量只是牠拒賽的表徵,那到底牠為何會突然鬧情緒和失去鬥心呢?在前綫與馬匹有緊密接觸的持分者並未能提及科學的解釋。

麥氏提及「巴基之星」的壓力超負荷和不堪抵受炎熱的天氣也僅是其中一些可能性。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亦猜測「巴基之星」有可能以拒賽抗議在炎熱的天氣下負頂磅出賽,但始終沒有足夠的證據為此事蓋棺定論。畢竟,人類與馬匹的溝通再緊密,也無法直接詢問牠們為何會有如此的行為,所以只能等待熟悉純種馬行為的專家作一個最接近真相的詮釋。

筆者於約兩年前便曾在〈探討三項對香港賽馬運動的指控〉一文指出:「馬匹體重最少高達九百多磅,如果馬匹不願參與競跑,無論騎師怎樣催策牠們也是徒勞無功的。馬匹輕易把騎師拋下亦是常見之舉。」「巴基之星」的案例,再次印證了筆者的陳述並非虛構,但不同馬匹之間的性格也有差異,故此即使日後再有其他賽駒出現類似拒跑的情況,也不宜把問題歸咎於單一的原因。

2. 現時馬會並無硬性規定騎師必須在馬匹具爭勝希望的情況下才可鞭打賽駒,反之騎師在試閘和晨操時理論上也可如此做,只是這種情況在實際上甚少發生而已。其實,不恰當使用馬鞭須罰款的賽事規例第155(5)條,多用於懲罰騎師在非跑動時鞭打賽駒,或在競賽鞭打賽駒時舉肩過高、鞭打賽駒不恰當的部位或令賽駒的身體留下鞭痕。

其實,莫雷拉在「巴基之星」站立時鞭打牠,加上賽後獸醫檢驗「巴基之星」,發現牠在「右側腰窩及後軀留下條狀鞭痕」,所以不論莫雷拉當時的動機是什麼,競賽小組也應該按例判罰他。

不過,這並非近年罕見的判罰案例。在2015年11月29日於沙田馬場舉行的第十場賽事中(二班1400米),騎師潘頓在賽前策騎「天笑」前往閘廂時被該駒拋下後,他「不恰當地以馬鞭鞭打該駒四次」,賽後被競賽小組罰款一萬五千港元(然而,潘頓最終能夠夥拍「天笑」勝出賽事,獲得約九萬四千港元獎金)。此外,在2014年11月26日的快活谷夜馬賽事第八場,騎師柏寶策騎「首飾多寶」時「因用鞭不當令坐騎右腰窩留下條狀鞭痕,被罰款三千元」。

類似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競賽小組要同時考慮騎師的動機、當時實際的情況和對賽駒造成的影響才能按例決定判罰的輕重。在「首飾多寶」的案例中,柏寶所犯的錯僅是在千鈞一發之間的無心之失,所以判罰相對較輕,反之在「天笑」的案例中,潘頓在非競跑的情況下鞭打牠,是帶有情緒成分的報復舉動,故此被判較重的刑罰。

參考這兩個案例,競賽小組在「巴基之星」的案例中判罰莫雷拉一萬元並無雙重標準之嫌。筆者估計,莫雷拉當時仍然堅持鞭打「巴基之星」,除了是他口中所強調的教導賽駒外,亦是為了盡可能向觀眾交代的緣故才如此行。

3. 以父母體罰子女來比喻騎師鞭打賽駒並不全然恰當,原因是:子女承受被打的極限與馬匹承受被鞭打的極限不能相提並論。筆者在〈佳龍駒烏呼哀哉的背後〉一文也表明,騎師用鞭打賽駒造成的影響,實須以嚴謹的科研去調查,但幾可肯定的是,只要根據現時馬會的監管,鞭打賽駒的痛楚程度遠不及賽駒扭傷或拉傷的痛楚程度,否則牠們便難以加速前進。

當然,有些批評者指,如今部分馬匹在賽後留下鞭痕,那仍反映出騎師對牠們造成嚴重的傷害。

4. 筆者也希望有能力收養已退役或傷痕纍纍的賽駒,使牠們能夠頤養天年。可是筆者的財力註定做不到此事。無論如何,若然全盤取締賽馬,那便須考慮一個現實的問題:到底如何安置不再競賽的純種馬?牠們不是一般的寵物,由一般市民代為飼養即可,到最後始終還是寄望有富甲一方的人士能夠大發善心收養牠們,否則短期內便會出現大量純種馬死亡的問題。但是,收養只屬善舉,而非必要的義務,對於從沒打算養馬和已善待自己賽駒的富豪來說,要他們額外地收養賽駒也對他們不公平。

對於大部分養純種馬的人士來說,賽馬活動是他們養馬的主要誘因。筆者早前曾經解釋過,倘若香港再無賽馬活動,那在馬會註冊的馬主仍可安排旗下的賽駒到其他地區服役,但那些地區對馬匹的保護,大多比不上馬會所能提供的條件,換言之那些賽駒會更加得不到保障。那些馬主亦可轉售或直接「人道毀滅」牠們。在把傷害減到最少的前提下,即使有人認為香港賽馬活動是一種罪過,以「小罪」控制「大罪」仍有其作用。

不過,對大眾而言,賽馬本是講求速度比併和刺激感的活動,但現時賽車的速度比併和刺激感已逐漸取代賽馬,加上現時全球剩下的種馬數目和配種配搭選擇多樣性有下降的趨勢,所以賽馬活動並非沒有衰落的可能。

5. 英國監管騎師用鞭的規例可用作參考而非成為硬性的指標。事實上,英國的賽馬激烈程度比香港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她不僅舉辦平地的賽事,而且包括跳欄賽,所以當地賽駒在每季賽事中受傷的百分比和總數也高於香港。此外,英國在加強騎師的用鞭限制後,在英國服役的賽駒平均每季受傷的百分比和數目也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6. 使純種馬加速奔跑的原理無非主要有三種:一、誘發牠們不服輸的心理;二、
鞭打牠們;三、令牠們感到生命受威脅,從而使牠們全速「逃生」衝過終點。若然嚴禁騎師鞭打賽駒,那牠們便剩下(一)和(三)的選項。

可是,一旦全然選擇(一)或(三)後,賽駒便會更難以受控,即使騎師判斷其主轡的賽駒已面臨超出競賽負荷,他們仍難以作有效的修正動作(正如筆者強調,一匹最少九百多磅的賽駒下定決心要做某些事情時,其鞍上人想阻止也未必阻止得來)。反之,若容許騎師自行決定是否用鞭,他們仍可在穩操勝券或沒有爭勝希望的情況下自行決定是否再催策賽駒。

此外,不要認為騎師只會為求爭勝而無所不用其極。若他們策騎爭勝機會甚微的賽駒,他們大多只會當是例行公事,賺點策騎費,無驚無浪地返回終點便理想不過。若然馬會不對騎師有更嚴格的爭勝行動要求,例如懲罰騎師在仍有合理跑入派彩名次的情況下不鞭打賽駒,或懲罰他們在賽駒(其餘落第的賽駒)的健康情況正常下沒有手足並策牠們衝過終點,那麼造馬的情況便會更為猖獗。所以,賽馬並不如大部分的動物權益者般想像得那麼簡單。

其實,除了鞭打賽駒的問題外,其餘有關賽馬的批評理據,也被他人用作批評人類其餘各式各樣的運動比賽,例如運動員無可避免地成為幕後爭勝和觀眾娛樂的工具、他們自行或被教練無所不用其極地催谷狀態、他們爭勝的「慾望」是被多重結構建構出來的虛假意識,換言之他們不能全然自主選擇是否爭勝(例如教練和觀眾的期許、贊助商施予直接和無形的壓力)、在職業比賽中,不少運動員很可能要不情願地被轉售到其他地方等等。

故此,若然那些人類運動比賽仍得以被保留的話,賽馬活動便不應以上述的原因而被取締。現時問題的關鍵,仍繫於騎師用鞭對賽駒的影響有多大。因此,筆者義無反顧地支持相關的研究。

原文刊於2017年6月28日《香港01》博評

試行VAR成功了嗎?

$
0
0

隨着上月的一輪國際賽,以及剛結束的洲際國家杯,這個球季終於正式告一段落。在這一個月的國際賽裡,國際足協終於回應不少球迷的訴求,試行了視像執法 (VAR,又稱視像助理裁判)。很多球迷對此都期待已久,但效果又是否如大家心目中那般理想?是否適合就此應用於來年世界杯?

相信不少球迷,還會記得一些球證的誤判,如何令自己擁護的球隊痛失聯賽積分甚至在杯賽被淘汰。就以剛過去的球季為例,在英超也可順手拈來幾個例子:史達寧對熱刺一仗單刀被侵犯,球證卻沒有判罰十二碼﹔古天奴對水晶宮也是在禁區內被侵犯但沒有獲得十二碼﹔阿仙奴對般尼的疑似越位兼手球致勝入球等,當然也少不了一些插水的行為。這一切一切,都令球迷希望引入科技輔助執法之聲不絕於耳。

本年三月,國際足協理事會技術總監David Elleray於溫布萊的發布會上提出,視像執法將會為足球賽事帶來”minimum interference,maximum benefit” (最少的干預,最大的回報),並指如果試行順利,將於明年的世界杯比賽中正式使用。「最少的干預,最大的回報」,說的是這個系統只會應用於重大事件之上,例如入球、十二碼、直接出示的紅牌、辨別球員身份等,以減少對球賽的滋擾,並糾正球證的一些誤判。結果是不是如大家所願,成功消滅,或至少大大減低爭議性呢?

上月初英格蘭對法國的友誼賽中,艾利和華拉尼在禁區一輪糾纏,最後球證直指十二碼,然後在向VAR求證後,對華拉尼的判罰更由黃變紅,直接驅逐離場。賽後的討論裡,筆者留意到,不少球迷認為,這樣的犯規動作直接被判紅牌屬過嚴。到了洲際杯,VAR帶來的爭議和問題就更多,先是葡萄牙對墨西哥一仗,有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越位判決。事實上越位與否,經過十數次重播後仍然沒有定案,而筆者看見賽後,球迷在討論區也各持己見,即使有了傳球那一刻的截圖,即使已討論了幾個小時,還是沒有一致的見解,誰也勸服不了對方。

智利對喀麥隆一仗,華加斯上半場末段的入球,被VAR判為不合法,但其實同樣地,經過十數次慢鏡重播後,還是未能百份百證明球證當初的判決是錯誤的﹔更離譜的是,有一次喀麥隆有球員被逐離場時,即使有VAR輔助,最後仍然驅逐了錯誤的球員離場。

四強智利對葡萄牙一役,戰至加時下半場,一位智利進攻球員引球推進闖入禁區,葡萄牙守將方迪出腳將其絆跌,球證看漏了眼而無表示。正當大家以為這是VAR發揮功效的時候,對不起,VAR那邊亦沒有表示,於是球賽繼續。來到決賽,德國對智利一役,賽事帶點火藥味,下半場初段,智利守將查拉以手踭批向德國前鋒添姆雲拿,球證決定向VAR求證,最後經過歷時四分鐘的研究和思索,球證還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沒有出示紅牌把查拉逐離場。

如果一直有看本專頁的讀者便會知道,筆者素來對引入視像執法的成效有所保留,原因就不在此重覆了。但經過足協方面多番說明,並參考了在木球、欖球、網球等其他運動項目上的成功應用後,筆者和不少球迷和傳媒一樣,對VAR的期望甚殷,但觀乎這次試行,卻問題多多,效果令人失望。大家再看看上文提到國際足協理事會對VAR的期望,不難發現,入球、十二碼、紅牌和辨別球員身份四點上,在VAR輔助下,今屆洲際杯的球證仍有失職之處。

誠然,任何新制度首次運作時,都有機會出現錯誤,VAR也不例外,但筆者認為,問題並不是這樣簡單。重點是,究竟VAR有沒有直接處理球迷最大的訴求?當然,公平公正的判決,是廣大球迷最想見到的,但大家某程度上其實也能體諒球證和助理裁判,作為人類,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個人認為想深一層,問題的關鍵是,廣大球迷想得到的,其實是一個透明度較高的機制,好讓大家能理解球證如何得出這個決定。

正如上文所說,有些判決,即使我們在無壓力下,翻看多角度慢鏡重播十數次,也未必能百份百肯定有沒有犯規或越位,要說服其他人認同自己觀點就更難,想必球迷也會明白這一點。不過,如果球迷可以知道球證和旁證得出判決的思路或討論過程,整個決定便容易令人理解得多,留意,即使你不認同最後決定,但至少你可以理解為何球證會作出這樣的決定。要解決這一點很容易,就是給球證裝一個咪,在欖球比賽上也有類似安排,於是大家都知道判決背後的理據,即使不認同,也不能就此說是黑哨之類的。另一個好處是,球員圍攏球證時,對球證的謾罵和侮辱說話,都會盡收大家耳中,這樣對於球員們的阻嚇作用更大,能令球證得到更大保護,是故即使欖球比賽的身體碰撞更多更劇烈,球員們對球證的決定卻會乖乖遵從,極少出現不服或不滿裁決而與球證理論甚至辱罵的場面。如果木球、欖球都能做得到,為什麼足球不能仿效?

在此不厭其煩地重覆一次,引入科技,並不代表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或消除所有判決的爭議。君不見NBA素有觀看重播而調整判決的制度嗎?來到季後賽,甚至總決賽,還不是被球迷戲稱黑哨或偏幫某隊?然後,當有了每半場可以來一次VAR的機制時,就會有人問,為何不可以是兩次?多一次能阻礙多少時間?更公平不是更好嗎?可以想像,這種討論必然無日無之。而足球跟網球、木球等不同的地方是,足球的一些條例,始終需要個人解讀和判斷,而引入科技對於這些規例的執行,成效並不大,相反,在於非黑即白的情況下,引入科技輔助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 於是,網球觸地一刻出界與否,便很適合使用科技輔助判決,就正如足球白界線上的鷹眼系統一樣,結果只有過了,或沒有過,沒有第三個選項,也就是沒有主觀解讀和判斷的空間。至於一個犯規是否應該直接出示紅牌,這是不是一記十二碼,那記攔截有多粗野等等,這些人人觀點與角度都可能略有不同的事情上,現行科技和條例還未能完美解決這些爭議。

至於這次在洲際杯,如果視之為VAR的試行,視之為來年世界杯引入VAR的先導計劃,那麼成績肯定是不合格的。這次VAR給大家的印象,是漫長的等待、是無比的混亂、是為數不少的錯漏,甚至連辨識球員也辦不到,而球員和球迷看到的,只是多了幾個人在另一處作出裁決,但當中過程仍然有欠透明度,對於釋除黑哨疑雲 (如有),實在是半點幫助也沒有。簡單來說,對球迷而言,就是沒有達到當初承諾VAR會帶來的改善。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一眾廣告商看到決賽查拉那一下,判決過程長達四分鐘,想必興奮得磨拳擦掌,密鑼緊鼓籌備來年世界杯的廣告計劃了。

這裡不是要全盤否定引入VAR,正如上文所說,任何新系統,難免出現錯漏,如果能針對問題,重新調整其運作機制,也許有一天還可以得到再次試行的機會,但以來年世界杯的應用來說,筆者認為這屆賽事揭示的,是VAR系統還未準備好。如果大家對此仍感到疑惑,再看看國際足協主席恩芬天奴怎麼說?「這次試行是一次great success。」考慮到只會足球發展設想的國際足協是如此廉潔、透明度高、思想開明、與時並進,得到了他們認證的這個現行機制,真的沒有改進的地方或改善的必要,真的適合於來年世界杯實行嗎?

原文刊在此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

為何選擇盧卡古?

$
0
0

有人說盧卡古身體天賦強,尤其是他的上肢力量,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身體對抗的技術還是比較幼嫩,而且衝刺、跑動量真的不多。舉個例子,兩季之前盧卡古對上白蘭特,其實還沒佔多少優勢,一來他在靜態對抗裏較少干擾動作,二來他不太會反覆衝刺引開對方中堅。如果以過去的杜奧巴來衡量今天的盧卡古,兩者的距離還是不少的。從入球數字去看,盧卡古在英超是一個proven striker,而且在聯賽對付弱旅頗有一套(翻查過去兩季在愛華頓的入球紀錄,他有超過一半的入球都在中下游球隊身上取得的);但是身為一位中鋒,他對於隊友的支援能力仍然不太足夠。摩連奴對中鋒的要求嚴苛,盧卡古仍須努力。

但是大家看看近兩季的愛華頓,盧卡古在中場供應稀少的情況下取得這麼多入球,這就說明了摩連奴選擇他的原因。在上季季尾,BBC《Match of the Day》節目裏一眾嘉賓分析車路士對愛華頓一戰,伊恩胡禮(Ian Wright)便選取了愛華頓球員的傳球片段大加剖析,說明他們對盧卡古的支援毫不到位(這亦是愛華頓最大的問題)。

上季曼聯對中下游取分能力不足,有人說是過於倚賴伊巴謙莫域的個人能力,這句話是一半對一半不對——對的地方是,摩連奴的確未能調較出成熟的進攻套路;不對的地方是,下半季伊巴謙莫域的疲態浮現,他的個人能力已經撐不起曼聯。摩連奴解決問題的方向,是傾向於第二條。那麼在愛華頓拿下英超金靴奬的盧卡古,的確對應他的思路。

反過來說,摩拉達為何亦是合適的選擇?盧卡古的拉邊意識和腳下技術,摩拉達也有;即使摩拉達的身體天賦未必及得上盧卡古,但是他策應隊友的意識比較純熟。效力祖雲達斯時期的普巴,和摩拉達頗有火花——普巴需要一位能反覆穿插跑動的前鋒,能接應他的直線傳送,摩拉達正好合用。當然,和盧卡古相比,摩拉達在適應英超方面是沒有甚麼優勢的。盧卡古出身自翼鋒,早年常遭外界抨擊欠缺中鋒意識,但在上季每場平均頭槌爭頂次數達到8.9,畢竟在英超證明過自己。所以,即使理論上摩拉達能切合曼聯的體系,但不是沒有風險。

但問題又來了。曼聯前場有兩個善於應付迫搶、身體和技術俱備的支點,而盧卡古能否通過大範圍的奔跑接應普巴?而且,曼聯對球員的無球跑動量依然大(當然大不過上季),好好支援普巴和盧卡古,否則對於拉舒福特和米希達恩消耗甚巨——這就能解釋為何曼聯希望購買佩利錫了。沿着這個思路看,曼聯既需要無球能力強的邊線球員(除了佩利錫,曼聯同時要寄望梳爾和華倫西亞保持健康),也需要橫向覆蓋面大的防守中場(填補卡域克的位置),體系才能搭建完成。這些問題,不也是上季的延續嗎?中場和閘位的引援計劃,更值得大家注意。

為來季英超升班球隊把脈

$
0
0

新一季的季前集訓即將開始,是時候為三支剛升上英超的球隊把把脈,開個藥方。

紐卡素
現時情況:
在班主未構思到新的方法激走領隊賓尼迪斯之前,球隊的情況大致穩定,理應不會出現對上兩次降班時,場外那種內部矛盾或一片混亂的情況。現時陣容的骨幹,主要以一班頂尖的英冠球員組成,如基爾 (Gayle)、奇勒 (Clark)、列治 (Ritchie)、舒爾菲 (Shelvey) 等,但他們過往在英超的表現卻很一般。

脈象所示:
現時,一隊球員數量十分多,單是正前鋒已有超過六位,球會已表明有好些球員已被掛牌,當中包括兩位後備左閘 凱德拉 (Haidara) 及 拿沙 (Lazaar)。在只剩一位水準一般的左閘杜美特 (Dummett)之下,左閘位置絕對有增兵的需要。此外,中堅位置,軒利 (Hanley) 已被掛牌,其餘梅姆巴 (Mbemba)、奇勒 (Clark) 和拿些斯 (Lascelles) 算是英冠以上,英超中游以下之流,如想擁有較穩健的防線,一個有一定英超經驗的中堅肯定是一服良藥。

中場和攻擊線,同樣需要找來至少一位有質素的球員,畢竟現時陣中欠缺能在頂級聯賽擔大旗之人。中場來說,舒爾菲的拍檔,須有足夠活力和廣大的覆蓋面,而前線方面米杜域 (Mitrovic)把握能力一般,未足以充當正選,基爾以外,實在有必要多找一位前鋒,以備不時之需。

預期行動:
早在個多月前已率先公布簽得翼鋒阿素 (Atsu),此子在邊線能製造一定威脅,其速度和推進能力,與另一邊特點略有不同的列治可謂相輔相成。傳聞中的球員包括占士麥卡菲、費蘭度、梳高斯及蘭路基亞,對中場中及中堅位置都是不俗的選擇。相信賓尼迪斯除了在國內找球員,也會善用其西班牙的脈絡,包括傳聞對象之一,西甲球隊伊巴的法籍中堅拿桑尼,他雖然司職中堅,但也能出任防中甚至中場中。

不過千萬別低估班主的破壞力。幾項斟介,包括剛提到的拿桑尼,都因為球會在財政上欠支持而變得困難重重。正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領隊賓尼迪斯,對球會沒給予足夠支持而感到不滿的傳聞,難免令球迷擔心。如果拿桑尼的交易最終拉倒,效果未必就只是失掉一個目標球員,一塊石頭能擊起多少浪,仍有待觀察。

護級所需藥材 (最保守估計):左閘x1、中場中x1、前鋒 x1、中堅x1

白禮頓
現時情況:
上屆最後階段跌出直升位置,最後更於升班附加賽被淘汰的白禮頓,大筆投資終於得到回報,來季將於英超作賽。曉頓終於能再挑戰英超,力圖證明自己的執教能力。球隊最突出的一點是隊友之間感情極佳,上季一眾隊友和領隊越洋出席隊友諾赫特 (Knockaert) 父親的喪禮一幕,更是令人感動。

脈象所示:
陣容的平均年紀有點偏高,而且鋒線實力不足。梅利 (Murray) 已屆33歲,在英冠實力出眾,但之前在英超卻沒多少機會,相信難委以正選的重任。其餘鋒將哈密特 (Hemed) 和巴鐸克 (Baldock) 皆未能給予球迷太大信心,哈密特曾在西甲徑戰數季,卻兩度經歷降班,而巴鐸克更從未在頂級聯賽亮相。領隊曉頓也公開表示,現行4-4-1-1陣容中,10號的位置也是急需增兵的位置,可見前線火力絕對是最急切要解決的問題。

中後場方面,可幸翼鋒諾赫特和中場主力史提芬斯都已表明心跡留隊,省卻曉頓不少煩惱,但數支英超球隊,包括興趣最大的西布朗,都對後防大將登克 (Dunk) 虎視眈眈,這一點也相當麻煩。另外兩閘的替補人選也不足夠,撇除去季就連在英冠的上陣機會也不多的盧斯尼亞 (Rosenior),新收購的右閘卡爾 (Kerr) 仍然很年輕,而去季輪換的左閘普哥諾利 (Pocognoli) 亦借用期滿,所以兩閘都只有一名人選。門將方面已經作出銜接,至於,是不是無縫銜接,就只能拭目以待。

預期行動:
在中場實力尚算不錯下,重點應該放在前場和後場。左閘若無其他好選擇,或者簽下被西布朗放棄的普哥諾利也不太差﹔至於中堅則很視乎登克的去向。前鋒方面借用車路士前鋒艾巴咸成事機會已不高,而白禮頓的傳聞轉會對象,多是來自一些歐陸球會,年紀不太高的球員,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尋找球員時發揮更多想像力,善用球探網絡,總比簽一些升降機型老將來得更好,即使短期成績未必有太大分別,但長遠來說對球隊成長也更有幫助。

護級所需藥材(最保守估計):左閘x1、中堅x1、前鋒 x1、攻中/輔鋒x1

赫德士菲
現時情況:
意外升上英超,相信令廣大球迷和球評大跌眼鏡。事實上,縱使最後成功升班,球隊在這一季的英冠聯賽衝線時,得失球差為負數,由此可見球隊實力在英冠也不算突出,當然也反映領隊表現出色,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來到英超,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暫時來看,護級形勢不太樂觀。英國當地有球評表示,赫德士菲想護級成功,便需要14名新球員,雖然有誇張成份,但也點出了問題所在 – 球隊實力的確不足。

脈象所示:
球隊整體實力不足,上季的成功,某程度上與個別關鍵位置的借將表現出色有莫大關係。這意味著,赫德士菲即使只是想維持原有實力,也必然要付出更多,而考慮到球會直至去季,只曾兩次收購過百萬鎊的球員,可以想像他們就似剛踏入一個未知區域的新丁,情況令人擔憂。

防守上,借用的門將獲特 (ward) 已不在,問題不能漠視。防線其餘部份尚算完整,不過替補力量薄弱,但亦不是最迫切的問題。中場方面,去季的借將摩爾 (Mooy) ,正式確認來投,身價高達近一千萬鎊,這對於球隊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摩爾乃是隊中主力,雖然入球助攻數據不算漂亮,但論重要性,在隊中肯定數一數二。值得留意的是,這個收購大破球會紀錄,但如剛才所說,其實也只是在維持原有實力,財政上已經元氣大傷,能再作出這種金額的收購機會不高。

至於攻擊線,去季尾正式簽下主力射手卡俊加 (Kachunga),算是繼續確保能維持原有實力。不過去季球隊在英冠46場只攻入56球,在24支球隊中排14,連最後一天才護級成功的森林都比他們多6球,可以想像維持原有實力,絕對不足夠。而且看看對上三隊透過附加賽升班的球隊,翌季都是降班收場,再次證明要護級絕不容易。今夏從波圖簽下迪樸達 (Depoitre),是一個好開始,但如果目標是護級的話,這也真的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因為一個新球員,遠遠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材料讓領隊爭取護級。

預期行動:
除了摩爾,獲特、布朗 (Brown) 和彭馬 (Palmer) 這三位借將表現都很出色,是升班的功臣之一。花了近一千萬鎊,才只填回摩爾的位置,由此可見赫德士菲形勢實在險峻。以球會現時的規模來說,花重金以求護級也不切實際,倒不如作精明的長遠投資,將眼光放遠幾季,倚靠領隊華拿在德甲下游和德乙找尋合用的兵源,為球隊打下穩固的長遠發展的根基。至於這一季,就看領隊能如何激發出球員更大的潛能吧,畢竟去季也是這樣升班的,誰說奇蹟一定不可以重現?

護級所需藥材(最保守估計):門將x1、中堅x1、中場中 x1、兩閘x1、邊鋒x1、前鋒 x1、中後場通天老倌 x1、前場攻擊球員 x1

原文刊在此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


3年前那個帶著仿製世界盃的巴西伯伯

$
0
0

3年前的今天,明尼路運動場陰霾密佈,縱然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但場裡每個巴西人眼裡都有淚水。7-1戰敗德國腳下是意料之外,這個戰果成為了繼上半世紀的「馬拉簡拿之痛」後,另一個巴西人眼中的「國殤」。

當巴西隊在7分鐘內連輸4球,球迷都被嚇呆,眼裡開始不由自主地滲出眼淚。那時鏡頭捕捉著每個巴西球迷,每個都神色憂傷,其中一個焦點落在一位老伯身上,他眼神充滿絕望,淚水奪眶而出,他懷裡只攬著一座仿製的大力神盃,彷彿那個獎盃就是他的希望泉源。

伯伯的名字,叫Clovis Acosta Fernandes。他總是帶著仿製的世界盃入場看巴西隊比賽,從1990年走到2015 年,25年來風雨不改,到訪過66個國家,參與過7屆世界盃、6屆美洲盃、4屆洲際盃及1屆奧運。伯伯一生只為堅持一個夢想,就是永遠都支持森巴兵團。

球迷視他為森巴守護者,而他自言自己是為巴西上陣次數最多的人。

那夜,伯伯與所有巴西人一同經歷了一次無比傷痛,但他賽後做了一件感動全世界的事-完場過後,他不與其他球迷痛恨德國,他平靜得很,甚至選擇放下仇恨,將伴隨自己20多年的獎盃送給一位德國球迷-

「拿著這個獎盃去決賽,一切都是得來不易,但你們值得擁有。」

他的氣度是無比高尚,即使心如刀割,他依然虛心欣賞對手,愛巴西的同時也愛足球。伯伯的大愛,為傷感的晚上帶來少少欣慰。

事別3年,一切已成過去,同樣伯伯也成為了過去,因為世界盃過後的一年,伯伯遺下了巴西隊,獨自已乘鶴西去.....

一生守護巴西隊半個世紀,球隊真正的第12人,伯伯留下來的愛,對巴西、對足球、對球迷的愛,至今依然長存在球迷心中,永垂不朽。

伯伯就是我對2014年7月8日另一個深刻回憶。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摩連奴 — 真・The Special One

$
0
0

“The Special One",一直是用來形容曼聯主帥Mourinho的字句,而Mata、Rooney、Lukaku這三個現任和曾經的曼聯球員,正正反映了Mourinho是真正特別的一個。

想當年,Mourinho從皇馬重返車路士,竟令人意外地把球隊上季最佳球員Mata放在後備席上。半季之後,不願再坐冷板的Mata選擇離隊加盟曼聯。

又想當年,同樣是Mourinho從皇馬重返車路士的那年,Mourinho想從曼聯買入Rooney,Rooney亦曾經對此心動,但曼聯堅拒不放人,最後Rooney留守奧脫福,並成為球隊隊長。

再想當年,繼續是Mourinho從皇馬重返車路士的那年,Lukaku在外借西布朗攻入17個聯賽入球後回歸車路士,當大家以為他會在車路士大有作為時,Mourinho選擇棄用他並把他外借至愛華頓,一年後甚至直接把他賣掉,但卻沒有為他設下回購條款。

2016年夏天,Mourinho入主曼聯執教至今,以上三名球員的仕途,又再與Mourinho連在一起。

先是Mata,正當人人以為Mourinho會再一次棄用他時,他卻成為了Mourinho手上的一顆重要棋子。去季Mata共為曼聯出場42次攻入10球並有6個助攻,並在兩場最重要的杯賽決賽 — 聯賽杯及歐霸杯正選上陣助曼聯捧盃而回。

接著是Rooney,Mourinho在當年求購不果後,終於有機會與Rooney合作。正當人人以為Mourinho會重用這位功勳球員時,他卻大膽把這位球隊隊長兼隊史最佳射手放在後備席上,等於宣告結束他的曼聯生涯。最終,Rooney為尋求更多上陣機會,離開效力了十三季的曼聯。

最後是Lukaku,在Ibrahimovic離隊急需尋槍時,正當人人以為Mourinho會選擇自己在皇馬一手提拔的Morata,他卻選擇了那位曾經被自己棄用及賣走的比利時小魔獸。更重要的,是Mourinho當初沒有為Lukaku設下回購條款,使曼聯能擊敗車路士簽下他。

以上三位球員的遭遇,正正反映Mourinho是特別的一個。在 “The Special One"心目中,沒有永遠棄用的球員,也沒有永遠重用的球員,只有在最適合的時機,他就會做最適當的事。作為球迷,你很難猜到摩佬下一步的行動;而作為曾被他棄用的球員,也不會與他存有芥蒂,願意再次與他合作,這就是 “The Special One"的魅力所在。

原文刊於《評 · 曼聯》
作者facebook

着其他隊波衫入場睇波

$
0
0

我冇見到「古仔」拖住「伊巴」呢對情侶,但尋日喺球場確實見唔少着比賽隊伍以外嘅波衫,尤以曼聯者為多,甚至見到有位利迷與曼迷因推撞而鬧交。

其實「着其他球隊波衫入場睇波」呢個問題,每次外隊訪港都會出現,曾經有人喺討論區開PO,話呢種係香港獨有睇波文化,網民反應好兩極。有人覺得成件事好唔合理,喺一個場合着唔應該出現嘅波衫,係唔尊重嘅行為,尤其係着死敵球衣,做乜9?當然有人唔認同,覺得無傷大雅,而且冇明文規定唔可以咁着,他人冇權干涉。

有啲人可能冇錢/未買到新波衫,唯有着住嗰位球星效力上一隊嘅波衫,例如尋晚着「龍虎切」車路士波衫或者「J洛」嘅修咸頓波衫,當係懷念或者支持個別球員,都算叫做合理同可接受。

有少入場睇波嘅朋友曾問我:「睇波係咪一定要着波衫?唔着會唔會好似唔係幾好?」其實唔一定要着波衫,冇波衫的話,其實着嗰隊波主色嘅T-Shirt已經足夠。如果你本身只有一千零一件波衫,但唔啱隊伍卻又想着波衫,寧願你早啲入場買球迷紀念T,好過真係着件唔啦間嘅球衣,相當異類。

有人覺得應該正視場合,有人覺得貪玩過癮無傷大雅,作為經常入場睇波嘅你又點睇?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抱歉,我都係唔同意噓舒米高。

$
0
0

出左「去大球場唔應該著世仇波衫」之後,好多師兄話「嘩,版主一定係利迷!」我地話,我地出任何post唔係為左撐利記或反利記,亦唔係撐曼聯或反曼聯,而係只想足球有基本尊重,包括喺香港。

出左「唔明點解舒米高被噓」之後,好多師兄話「嘩,版主一定係曼迷!」我地想話,我地出任何post唔係為左撐利記或反利記,亦唔係撐曼聯或反曼聯,而係只想足球有基本尊重,包括喺香港。

喺舒米高被噓之後出post發問,心裡當然知道有舒米高家世呢個可能性,但仍真心希望求解係有其他原因,畢竟情況奇特…結果除左呢個答案,最多師兄解釋係「開龍門球/死球開得好慢/拖時間dum波鐘」。

的確,客觀而言舒米高係喺比賽幾次都開得比較慢,如果以噓聲催佢開波亦算係合理。但為左核實呢個答案並非家世相關,我搵左全場比賽完整片段重新翻睇。

回顧比賽初段,舒米高比賽第一次被噓喺比賽5:39,其時佢接應後衛回傳,用腳接球後2秒之內將波踢出。但既然已經喺2秒內踢走個波,咁俾人噓應該唔係因為今次,而係由於之前嘅行為拖時間令人不滿。咁又再睇返之前舒米高做左咩拖時間,總計參與比賽如下:

2:59接實古天奴遠射
3:26接應回傳,3秒內踢走個波
4:10接應回傳,first touch踢走個波
4:23回收對手長傳失誤,1秒內踢走個波
5:39接應回傳,2秒內踢走個波,被噓

亦即係話,喺被噓之前,舒米高係冇做出過任何拖延時間嘅舉動,但已被身後利迷噓爆。加上後來舒米高無論開波開得快定慢,甚至只接應回傳解圍甚或任何情況下觸球,已經被噓到爆,亦印證被噓同拖延時間冇關係,遑論四強開波唔見得特別快但安然無恙嘅軒尼詩。

所以舒米高被噓嘅答案亦昭然若揭:因為老豆踢過曼聯。呢個係噓伊雲斯同沙夏嘅威力加強版,其實本來已對噓爆兩人好有保留,畢竟兩人雖踢過死敵曼聯,但效力其間既非主力,其間對陣利物浦亦無特別說話或仇怨得罪利記,甚至沙夏夾埋為曼聯上陣左4場咁大把,其後更不歡而散,有相當部份曼聯球迷係唔鍾意佢嘅(佢踢完今晚喺網上透露被曼聯利記球迷同時網上攻擊),所以噓爆兩人已經有點那個…

而舒米高就更加無辜,曼城青訓,但即使老豆做龍門教練仍輸比祖赫特,總計只為曼城上陣10場,之後發奮由低踢起,由英乙諾士郡踢到英冠列斯聯踢到英冠李斯特城踢到升班踢到拎英超,呢個勵志故事相信唔少在場嘅利迷亦俾左唔少like,但而家就純粹因為老豆係曼聯功臣而被無情噓爆,喂大佬,我嘅仕途成就可以靠一雙手撲出一片天,但我老豆踢過咩隊可以靠咩控制,靠咩改變呀?

高普讚香港利迷俾佢感覺到50%晏菲路氣氛,的確,開場時全場利迷一齊唱會歌真係好震撼,果刻嘅感覺真係有d似置身英國睇英超一樣,令全場係咪利迷都情緒高漲,利迷營造到咁好嘅氣氛,相信背後花左唔少努力,值得高普稱讚。

你或者會話,就係因為我地想營造到晏菲路咁,所以咪噓晒所有同死敵曼聯有關嘅球員,包括舒米高囉!但我肯定噓舒米高唔係呢50%晏菲路嘅構成部份,因為我又翻查返上季利記主場對李城(2016年9月10日)片段,即使當時舒米高已係衛冕英超冠軍,老豆亦的確踢過曼聯,但當佢觸球時,真.晏菲路根本冇噓佢(https://youtu.be/C-M8WnKi2TU?t=1m15s),所以相信舒米高甚至高普/利記球員亦對香港利迷呢個舉動不明所以,如果唔噓,分分鐘唔止50%…

晏菲路之所以係歐洲最震撼人心嘅球場之一,唔係因為d利迷怒噓死敵球員,而係因為佢地真係好全心全意支持愛隊,用盡所有聲音力氣去聲援球隊,果種120%嘅訓身撐住隊波,同球隊共患難共生死,果種浪漫同熱血先係晏菲路嘅迷人之處。噓敵人都會,但只係喺對手犯規、球證不公時先會噓,或者某人曾講過針對利記嘅說話或曾踢傷利記球員先會針對噓佢,唔會無情情就因為對手身份而噓。唔信?睇下呢條片,就算全盛時期嘅曼聯,係死敵曼聯本尊作客晏菲路,控球亦無任何噓聲,只有支持利物浦嘅歌聲:https://youtu.be/3nUX4Gf59Uw?t=3m4s,可見晏菲路即使的確視曼聯如仇敵,但唔代表會無原因地狂噓對手。

所以或者係香港利迷真係好想製造到晏菲路嘅氣氛俾難得訪港嘅愛隊,最後太心切反而做左d原來真.晏菲路都唔會做嘅行為。你或者話「超,我鍾意做咩咪做咩,噓邊個咪噓邊個囉」但晏菲路同樣熱血如火,狂熱程度相信唔會輸比香港球迷,但同時絕對唔會失去尊重呢個大原則,尊重對手,以至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皆出於同一種尊重,場下可以同曼迷網上瘋狂開火,但場上絕對保持基本尊重,正因為respect呢個字,晏菲路以至利物浦先會成為一個咁熱情迷人嘅信仰,而冇將熱情演化成憤恨。如果晏菲路真係憤恨到父債子還咁誇張嘅地步,恐怕一早就好似土超主場咁擲煙花射綠光laser擲銀幣去仇敵球員度,而冇左晏菲路之獨特性了。晏菲路球迷都有權話「我鍾意噓邊個咪噓邊個囉」,但佢地選擇左唔咁樣做。佢地選擇嘅,只係響亮震天嘅歌唱聲而已。

出左「去大球場唔應該著世仇波衫」之後,有朋友問「嘩,做乜出啲咁爭議既post」「好多負評好多unlike喎」「好多人鬧緊你話你係利狗版主喎」。其實,你估我地寫post之時又冇諗過咩?我地大可以暢談風花雪月,出下精華出下古天奴嘅精彩射門就大家歡喜,冇負評冇unlike冇爭議,只係我地覺得,既然足球喺香港咁熾熱咁精彩,點解唔值得更多尊重呢?講真今次英超挑戰盃真係幾難忘嘅體驗,但如果其間冇人著4隊參賽隊伍嘅世仇波衫入場,利迷又對伊雲斯沙夏舒米高網開一面的話,就會係一個既難忘又respectable嘅完美體驗了。兩件事講緊既雖然分別係曼迷同利迷,但其實係出於同一種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場合,尊重他人,僅此而已。

我地重申,我地出任何post唔係為左撐利記或反利記,亦唔係撐曼聯或反曼聯,而係只想足球有基本尊重,包括喺香港。所以希望大家喺留言討論時,可以盡量避免人身攻擊其他球迷,以及避免用猁、獌、軌、妓、鏝、熱狗等惡意詞語,其實都係出於同一種尊重。

「朕不給,你不能搶!」

$
0
0

今早得悉Kyrie Irving要求轉會的消息,實在是今夏第一的震撼彈,震撼在於沒有先兆,就算總決賽不敵勇士,球迷依然相信騎士會捲土重來,但在今夏轉會市場瘋狂操作下,騎士卻幾乎如局外人般,只能簽下零星球員。

當大家一直在笑塞爾特人總管Danny Ainge按兵不動,坐失Paul George,最後卻如願找來Gordon Hayward,挑戰騎士的本錢大增;反而騎士在薪資空間不多下,今夏只能有限度補強: Jose Calderon、Cedi Osman和Jeff Green,很難相信他們會幫到騎士稱王。

騎士最大的問題在那?由班主Dan Gilbert再次擁抱LeBron James,願意無限量支持,都代表住「大帝」可自由決定身邊人,是為「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霸氣,本身以狀元身份而被期待成為克城之子的Kyrie,也就只能在身邊伺候。LBJ是聯盟第一人,這點毋庸置疑,可是在買人用人上面有盲點,加上不喜就走/就換的作風,也令身邊「兄弟」惴惴不安。昔日在「把才華帶到南灣」後,有Dwyane Wade和Pat Riley補足了不少弱點,組軍上沒有太多發言權,反而讓球隊平衡,其實力也勝過目前的騎士。可是回到克城後再無制肘,當論功行賞式讓JR Smith及Tristan Thompson也有長約,加上自己及其他Big 2的人工,令Dan Gilbert在16-17球季要支付1.21億美元人工,交上4,500萬美元的Luxury tax;根據Forbes估計,去季連同整體門票及其他收益,騎士要虧蝕約4,000萬美元,絕非小數目。

Dan Gilbert是個生意人,更是個以信貸和創投起家的商家,絕對清楚營商之道,也一向吝嗇,所以不可能無止境地花錢。既然球員人工上面沒有太多話事權,那就向高層埋手。據SB Nation指出,Gilbert向已離職的總經理David Griffin開出的新約,每年減少了約200萬美元;估計之前Griffin的人工約400-450萬美元左右,而經過連續三季打入總決賽,他預期會加人工,誰知卻是減少了至少五成,那走人相當合理。為了省錢,Gilbert之後想過羅致Chauncey Billups頂上,開出的年薪卻僅為150萬美元,之後曝光才加到200萬美元,遠低於市價400萬,難怪Billups之後寧願返去打Big 3籃球,也懶得再理Gilbert。

我還記得當年LBJ作出The Decision,Gilbert撰寫公開信來寸爆這個「家鄉英雄」,稱他是懦夫及叛徒,但商場、或者球場上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最後兩個將「速食文化」發揮到極點,加上David Griffin的幫忙,成功打破百年魔咒,高舉總冠軍,想不到反成由盛轉衰的伏線。畢竟班主耐性有限,LBJ耐性也有限,看Kevin Love幾乎每天也活在轉會的陰影恐懼中,絕不好受,但在克里夫蘭,相信除了LBJ外,每個球員都只是Kevin Love。

Kyrie Irving也自然不例外。

今早看到這單新聞,我想起一套舊戲《滿城盡帶黃金甲》,戲中「大帝」周潤發對二皇子周杰倫有一句:「朕不給,你不能搶。」膾炙人口。究竟甚麼原因令Kyrie Irving忽然不甘於人後,希望轉到木狼、紐約人、熱火或馬刺做一哥?無人知曉。而在現實角度,有了總冠軍指環在手的Kyrie是否真的有實力做一哥,或者去到有KAT的木狼,或者Kawhi Leonard的馬刺,是否真的可以做一哥,也是疑問。可是最重要的,是球隊有沒有信任。

比起勇士或馬刺,騎士幾乎是行「帝制」的球隊,球隊上下都要看LBJ面色,甚至連Dan Gilbert也如是;而且Dan Gilbert耐性太有限,他沒有Joe Lacob的遠見和野心,之前炒GM的歷史讓他蒙上污名,處理Griffin一事更令人寒心,不止是續約大減人工,而是在五月時有魔術和鷹隊想作出斟介,他一口回絕,之後就開出超低價合約,令Griffin憤而離職,卻又無班可落,因為之前有意找他的球隊,都早已埋班。

至於LBJ,更加是大帝中的大帝,身兼騎士GM早非新聞,看他在2月指點Griffin就可見一班,而有當年轉投熱火先例,只怕下季如真的約滿走人,克城真的會寸草不生。

經過近兩個夏天,我相信無論是球隊或球員,對於忠誠或轉會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在聯盟收益日廣,薪金上限也水漲船高下,球員轉投其他球隊,人工將不會是主因。所謂「一哥」,其實最重要遠是信任和尊重。勇士為人稱頌,是因為他們一直依循的做法有跡可尋,大家有着信任,無論是人工或合約都有得傾。迎接新球場的「會員制」等,也可見到他們想做大個餅,大家一同分享成果。

Kyrie今次跳船,有很多部份是我自己的忖度及猜想,但LBJ的「朕不給,你不能搶」,讓所有隊友都只能揣摩其心意;LBJ的目標當然是超越MJ,成為籃球史上第一人,所以為了再贏冠軍,不會心軟,在目前薪資上限動彈不得下,來季幾乎必定走人,間接令隊友不知明日如何,如何心安?不是每個人都是Dwyane Wade,當年見到老友LBJ離開熱火,回到克城仍衷心支持,Kyrie今次為自己打算,在我看來,不算奇事。而離開Comfort zone後能否證明自己不止是單打王及搶分機器,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Viewing all 29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