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體育
Viewing all 29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佳龍駒烏呼哀哉的背後

$
0
0

在一個月前,有多少人能夠預料得到如日方中的「佳龍駒」在昨天的悲慘收場?

2017年5月7日,沙田馬場上演國際一級賽冠軍一哩賽,被捧成大熱門的「佳龍駒」只要勝出此仗,便穩奪今屆的香港馬王寶座。然而,此駒開賽一出閘便反常地墮後(「佳龍駒」此前何嘗在「美麗大師」身後競跑?),牠作賽了半程被騎師莫雷拉緊急拉停,經馬會獸醫後發現牠盤骨嚴重折裂,被送往馬醫院搶救,但期間出現其他拼發症,最後傷重不治。

「佳龍駒」英年早逝極不利香港賽馬精英化

「佳龍駒」英年早逝的事實,自然對香港賽馬精英化發展造成沉重的打擊。前一哩馬王「步步友」重傷過後無復當年勇,接班的「美麗大師」、「詠彩繽紛」和「喜蓮獎星」均不能與「步步友」相提並論。「佳龍駒」的冒起,本來才是香港在國際一哩大賽的新希望。牠在三歲時,已能輕鬆撃敗「美麗大師」和「喜蓮獎星」。

雖然「佳龍駒」今季季初受腳部傷患問題困擾,復出日期一拖再拖,但牠復出後進度良好,早前更成為首匹在香港囊括三場四歲系列賽,其中在香港經典盃(1800米)和香港打吡大賽(2000米)中兩度力拒「巴基之星」的來犯,完美詮釋何謂「既生瑜,何生亮」。其實,這匹父系為Street Boss、母系為Swing Dance的四歲賽駒,從血統來看一直長力成疑,但牠兩度在非首本路程的大賽中如入無人之境,實為不折不扣的破格馬。

其後「佳龍駒」在國際二級賽主席錦標(一哩)再次輕鬆撃退「美麗大師」,而其蹄下敗將「巴基之星」在女皇盃賽事(2000米)中繼續表現出色,這分別直接和間接證明「佳龍駒」完成四歲系列賽大滿貫的壯舉,並非單純運氣使然。

此外,今季香港頂級賽駒在國際舞台的整體表現未如人意,加上去季香港馬王「明月千里」養傷近半季,今季迄今只曾勝出一場沒有外隊馬參戰的國際一級賽香港金盃(2000米)。此消彼長下,「佳龍駒」奪今屆香港馬王的呼聲已高唱入雲。加上牠在冠軍一哩賽中面對的主要對手也僅是牠的蹄下敗將而已,所以外界在賽前一面倒看好牠順利勝出此賽。

然而,事與願違。無論「佳龍駒」在三場四歲系列賽中表現如何驚為天人,那三場賽事在官方層面的級數只等同於國際表列賽,如今「佳龍駒」在冠軍一哩賽一役中重傷不治,黯然離世,使牠註定終生無緣勝出國際一級賽。即使牠最後能夠獲頒香港馬王寶座,牠的競賽生涯也留有明顯的遺憾。另一匹在陣上傷重不治的香港馬王則為廿世紀九十年代中的「有性格」,無獨有偶的是,牠同樣是隸屬約翰摩亞馬房的賽駒。

事實上,近三季香港打吡的上名賽駒也多災多難。除了「佳龍駒」的噩耗外,2015年香港打吡冠軍「戰利品」因心律不正問題提早退役,2015及2016年香港打吡亞軍「直震撼」和「凱旋生輝」因腳患問題嚴重而退役,現仍服役的2016年的香港打吡冠、季軍「明月千里」和「威利加道」也經歷嚴重的腳傷,後者更是復出無期。2015年香港打吡季軍「大印銀紙」則已褪色。現時最有能力接班的香港打吡上名賽駒,毫無疑問是未曾受傷的應屆香港打吡亞軍「巴基之星」,但牠的一貫跑法也不無受重傷的憂慮(試看「雄心威龍」和「步步友」)。

賭博以外,有關賽馬的倫理議題

「佳龍駒」固然並非首宗純種馬因競賽受傷而離世的案例,但每當這些事件發生在「佳龍駒」級數般的賽駒身上,練馬師、馬主和馬迷的(情緒)反應傾向較為感到惋惜或痛心。有部分人因而批評賽馬是精英主義的玩意。其實,在頂級的運動比賽中,精英主義是無處不見的事。例如,美斯、C朗、勒邦占士和史提芬.居利等頂級運動員受傷後所獲的關注程度,遠勝於一般運動員受傷後所獲得的。此外,收看賽馬大賽與收看頂級的運動比賽或觀賞大師級的歌舞劇也可被視為性質相若的事情。所以,如要徹底杜絕精英主義的活動,那便不能單單禁止賽馬大賽的上演。無論如何,對一般人來說,相對於學習足球和籃球等運動,在香港學習騎馬確定較為中產的玩意。

亦有些人較為廣泛地批評,賽馬是強迫純種馬參賽而置牠們安危於不顧的玩意。具體地說,賽馬是練馬師、馬主和騎師合謀強迫純種馬參與高速競賽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被迫參賽的馬匹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傷患困擾,有些更像「佳龍駒」般傷重不治。換言之,他們不惜犧牲賽駒的權益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極大化。

然而,要分清楚的是,純種馬願意參賽與否,與牠們是否希望受傷並無必然的關係,正如運動員願意參賽,並不表示他們希望受傷(尤給別人弄傷)一樣。誠然,有些人認為,人類有能力為自己參與高風險的運動比賽負上責任,但賽駒並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人類應有責任保護牠們,而非利用牠們作謀生或娛樂的工具。但是,不少鬥心橫強的賽駒在勝出賽事後表現興奮,在賽事中落敗而回亦會有忿忿不平的表現,由此可見牠們不是全然意識不到自己參與競賽。不過,過往亦有些純種馬不願入閘作賽,或在賽事途中拋下騎師的表現,所以看來也不是所有賽駒也願意參與競賽。筆者同意應在純種馬是否願意參與競賽一事上多作專業的研究,但不同意因有很多賽駒在競賽中受傷而推斷牠們被迫參賽的邏輯演繹。

另外,筆者非常懷疑,大部分批評騎師在陣上無所不用其極地虐待賽駒的人,也是直覺感性無極限地閉門造車。原因是:賽駒在競賽期間出現任何意外,騎師也有可能面對極為危險的處境。如果賽駒在馬群中突然失足甚或斷腳而拋下騎師,騎師便要面對被其他賽駒踏中的風險,如能生還實屬萬幸。現今有不少港人認識香港現役唯一一位女騎師蔣嘉琦,但在廿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也曾有一位極具天份的女騎師——簡慧榆。不幸的是,她便是因主轡的賽駒失足而被拋下,遭其他賽駒連環踏中,最後傷重不治。即使沒有被其他賽駒踏中,在高速競賽被拋下的騎師也有可能承受各種骨折或脫臼的傷患。

事實上,即使在大賽中,騎師一旦發現賽駒有異樣,他們絕大部分也寧願盡快收慢/停賽駒,以既保障自己的安全,亦確保賽駒的受傷情況不再惡化下去。即使有少部分騎師沒有立即發現異常情況而繼續策騎自己的賽駒,牠們也不大可能交出良好的競賽反應。

當然,不少人對賽馬的主要指控,是騎師在陣上無情地鞭打主轡的賽駒,令牠們輕則遭受皮肉之苦,重則各樣器官受創。這種指控或許是根據各種不人道政權虐打異見者或囚犯的景象而類比出來的,但實然上,不是每種撃打的行為也會造成痛楚。比方說,接力隊站定練習交接捧時,若其中一個隊員把接力捧打在另一個人的手掌上,那個人會感受到明顯的痛楚。然而,若然交接捧的過程是在兩名運動員同時跑動的時候進行,接棒的那一位俟不會感到痛楚,反之他/她會接到要加速作賽的指示。故此,各位不能單因看見有撃打的行為,便直覺感性地認定被撃打的對象必定承受劇烈無比的痛楚。

可是,若然把接力交接捧的行為直接類比騎師在陣上鞭打賽駒的行為,也有欠科學的嚴謹性,所以我們必須訴諸科學證據去處理這個問題。根據英國賽馬協會(British Horseracing Authority)2011年的研究報告《A Review of the Use of the Whip in Horseracing》,馬匹在高速跑動期間被受鞭打並不會感到明顯的痛楚,加上使用馬鞭有嚴謹的規定,例如騎師鞭打賽駒時不能舉手肘過肩、不能鞭打賽駒的敏感部位等,故賽駒並不會因受鞭打而受皮肉之苦,反之這僅是提示賽駒要加速前進,或修正賽駒走規以保人馬安全的方法。有些地區的賽馬主辦機構更硬性規定騎師鞭打賽駒的次數。英國衛報記者Greg Wood更在2011年10月18日撰文聲稱,他曾作過一個實驗,那是要求騎師拿馬鞭以鞭打賽駒的力度打在他的手掌上,但他只聽到明顯的聲響,卻感受不到明顯的痛楚。

即使撇除這個在方法論上和證據上均存疑的實驗不談,絕大部分的賽馬比賽也有現場觀賞和電視觀賞的環節,若馬匹受鞭傷,那理應不難觀察出來才是。況且,若牠們在被鞭打時,如真的像拉傷或扭傷般感受劇烈的痛楚,那牠們還可加速前進嗎?多年來的觀察令筆者也抱有這些疑問,各位亦可嘗試仿傚騎師鞭打馬匹的動作,從而對這種力度有初步的了解。

然而,澳洲數名學者,包括Bidda Jones、Jed Goodfellow 、James Yeates 和Paul D. McGreevy ,於2015年在《Animals》發表一篇名為〈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Horseracing Authority’s Review of the Use of the Whip in Horseracing〉的文章,極力批評英國賽馬協會的研究報告既欠缺真實的科學證據支持,亦非經行內權威人士審核的學術論文/報告。這篇文章同時指出,鞭打賽駒並非修正賽駒走規和提示賽駒加速的唯一方法,但在理論上,賽駒被合法鞭打的地方很有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的問題。此外,有些其他研究報告指出,馬匹被合法鞭打的地方其實能夠感應到蒼蠅的叮咬,故牠們不大可能對被鞭打不感痛楚。還有,即使使用馬鞭不會對賽駒造成直接的傷害,不斷提示牠們加速也有可能令牠們不知不覺間超出體力上的負荷而受傷。

但是,如從能否避免賽駒在競賽或訓練期間受傷的角度來看,騎師使用馬鞭與否並無太大的關係,只是取締使用馬鞭令外界觀感較為良好而已。若然賽馬活動尚存,騎師亦可用其他方式提示馬匹加速,那便難以確保所有賽駒不因競賽或訓練而受傷,誠如任何運動比賽項目也不會出現零受傷的情況。

現時世界各地主辦賽馬的大機構既會懲罰騎師在可行的情況不鞭打馬匹盡力作賽(有些甚涉造馬的嫌疑),也會對騎師違反賽事規例,例如騎師在賽駒站定的情況下鞭打賽駒、鞭打賽駒的敏感部位等,用鞭作出懲罰,小則罰款兼警告了事,中則罰停賽幾個賽事日,重則有可能面臨長期停賽甚或被釘牌。但有些動物權益者仍認為這些判罰過輕,毫無阻嚇作用,反之判他們像虐待動物甚或蓄意打人(基於動物平權的原則)般的刑事罪行才算合理。然而,對運動員來說,判罰他們停賽甚至被終生禁賽的阻嚇力並不容低估。另外,在各式各樣的球類比賽中,也曾出現球員蓄意傷害對手或襲擊球證的事情,那些施襲者也是要面對罰款、罰停賽甚或終生禁賽的懲罰,但他/她們也極少因此面臨刑事的檢控。若把運動場上所有不恰當使用武力的行為全盤刑事化,難道當年李健和用足球「省」球證、施丹在2006年世界盃決賽中用頭顱骨頂撞馬特拉斯胸部等行為需要面臨刑事檢控嗎?

此外,有些動物權益者批評馬主和練馬師可恥地把賽駒視為可用金錢買賣的貨物,待牠們沒有競賽或配種價值便會對牠們棄如敝屣。可是,這並非賽馬獨有的問題。在職業的運動比賽中,球會/體育會決定簽入一名運動員,也絕大程度上是基於他/她的競賽價值。它們也頗常因商業決定的緣故而決定出售一名運動員。如它們要放棄一名運動員,它們也不一定要經那名運動員的允許才能付諸實踐。故此,即使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不甚理想,他們也不應把這個問題單單歸咎於賽馬活動身上。

當然,有關賽馬的主要批評,並不限於商業買賣的問題,而是包括有關以人道毀滅等的方式去剝奪賽駒生命的指控。但是,如賽駒遭受嚴重足部骨折的問題,那基本上是無可救藥的,因牠們需要靠站立甚至足夠的運動量以確保血液循環的正常運作,而現時並無適當的工具能夠固定一匹接近一千磅馬匹的整條腿的骨折傷勢,逞論確保牠們在受傷期間有足夠的運動量。

的確,並非所有賽駒出現骨裂問題也無法醫治,例如迄今唯一一匹能夠衛冕國際一級賽香港盃(2000米)的「加州萬里」也曾出現過幾次因腿部骨裂而需進行手術,另有數次腿部韌帶被撕裂,卻仍然能交出極具鬥心的表現。然而,這實屬非常罕有的事例,而「加州萬里」僅是出現腿部骨裂,而非整個腿部的骨折,其嚴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但「加州萬里」的馬主也幾乎花盡此駒在受傷前所贏的獎金,才聘得名醫為此駒作治療。有些賽駒的腿部出現骨裂或前/後部分應力性骨折後,雖然仍可保留性命,但牠們往後的競賽表現多大不如前,當中較為港人認知的事例,是唐英年在千禧年初期擁有的香港短途翹楚「大殺手」。此駒在受傷前能在香港一級賽以一個頸位以差撃敗「靚蝦王」,但牠在傷愈復出多番大敗十多個馬位。

其實,香港並非馬主處置馬匹的唯一地方,如香港單方面立法禁止人類以任何名義殺害馬匹,那馬主仍可安排為自己的賽駒注射大量的鎮靜劑或/和止痛藥,甚或安眠藥,然後運往其他地區才作人道毀滅或售賣賽駒給肉販,在運送期間最大的受害者肯定是已受重傷的賽駒。此外,如香港計劃立法界定連運往外國才殺死馬匹的舉動也歸納為境內的違法行為,那既有仿傚中共在境外執法之嫌,亦有可能促使不少香港馬主選擇在法例正式通過以及在它生效期之前,把自己質素較低或已傷痕纍纍的賽駒運往不受此等法例監管的國家。正所謂制度或規則轉變,人類行為也會跟着轉變,胡亂地立法保護馬匹,最後可能會弄巧反拙,令原先期望保護的對象更早和更大規模地喪命。

無論如何,筆者極力支持做多些有關賽馬的嚴謹科學和倫理研究,無論它們的結論是否帶出反對賽馬的立場。其實,無論是從提升對賽駒的保護角度,還是向公眾提供教育的角度來看,主辦賽馬的機構也責無旁貸協助進行賽馬的科學和倫理研究,它並不應干預獨立研究的中立性。

相關文章:
探討三項對香港賽馬運動的指控〉,載《立場新聞》,2015年6月27日


【啟德體育園】營運假設列不直接競爭 大球場拆硬

$
0
0

圖片來源:康文署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上週六(5月6日)討論319億啟德體育園撥款,多名議員質疑興建新的5萬人主場館後,現時的香港大球場將被浪費,民政事務局僅稱會就大球場未來用途進行研究。不過據當局向立法會提交的補充文件,啟德體育園的財務預測假設香港大球場不會與啟德體育園作直接競爭,換言之落成不足30年的大球場勢將拆卸。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今年度《施政報告》中,建議最快於2019改建灣仔運動場作會展用途和潮玩、新穎的康體設施,而香港大球場或「重新定位」為地區運動場,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亦稱為體育設施「重新佈局」,不過當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從未正面提及啟德體育園對現有體育設施的影響及成本

多名議員在會上就此追問,羅冠聰指政府的計劃是重建大球場為地區運動場取代灣仔運動場,令大球場不會與啟德體育園直接競爭。何君堯亦要求當局交代對現有體育設施的影響,認為若新建設施而致香港大球場拆卸是浪費、勞事動眾,毛孟靜亦對當局的安排表示「不以為然」。體育專員楊德強多次以貿發局正進行灣仔運動場用地研究作推瑭,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則指灣仔運動場「從來是一個獨立課題」,香港大球場未來用途亦須待研究。

不過根據當局提交立法會的《啟德體育園財務預測》,分析園區的財務可行性,其中一項為「香港大球場將不會與體育園直接競爭主辦活動的情況。」文件表四亦列明會將為期3日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遷入,另外預期會有13個活動日舉行體育活動。

螢幕快照 2017-05-08 上午11.41.52

這13個活動日何來?根據2016年4月《就啟德體育園營運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持份者參與報告》(「持份者報告」)第17頁「潛在可遷入啟德體育園主場館舉行的現有賽事例子」中,包括多項現時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賽事,例如足總的巴克萊亞洲錦標賽、賀歲盃等。其他可遷入的比賽則包括三項馬術比賽。

螢幕快照 2017-05-08 上午11.47.27
螢幕快照 2017-05-08 上午11.47.31

當局稱啟德體育園的主場館,將規定舉辦10場足球賽,不過這10場比賽何來?同樣根據「持份者報告」,有初步列出可舉行的賽事,除上述每2至4年舉辦巴克萊亞洲錦標賽及每年舉辦的賀歲盃外,亦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挑戰盃、國際足球比賽、The Meeting of Champions、港超聯、亞洲足協盃及世界盃外圍賽等,預期入場人數由6,400至40,000人不等。

不過翻查資料,該些賽事水份味甚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挑戰盃乃2012年傑志對阿仙奴的賽事,該場賽事確是令大球場滿座,但不屬年度賽事;The Meeting of Champions 則是2014年傑志對巴黎聖日耳門的比賽,而入場人數亦為17,153人,同樣不屬年度賽事。國際足球球會巡迴賽則所指不明。此外過去兩季的亞洲足協盃/亞洲冠軍球會盃,球會及足總均選址容納6,700人的旺角大球場而非香港大球場舉行。

螢幕快照 2017-05-08 上午11.47.44
圖:「持份者報告」亦提及可吸引的賽事

「持份者報告」即使經當局摘要後,亦反映體育總會對選擇場地的考慮,欖球總會表明需了解香港大球場、香港仔運動場和小西灣運動場的欖球場的前景,稱「如果其他場地會保留及改善,使用啟德體育園公眾運動場作為欖球訓練/比賽場地的可能性將減低。」足總則希望副場館的座位能定於旺角大球場的6,700人及50,000人的主場館之間。

韋碧克——關於倒戈慶祝

$
0
0

如果想開心,為甚麼需要等?

第三度攻破母會大門,韋碧克一如以往沒有將「倒戈不能慶祝」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定放上心。破門之後,他左手搭著山齊肩膊,高舉右手,指向群眾,雖未露激情,但臉帶笑意。

對於倒戈入波後慶祝,韋碧克賽後如是解釋︰

「我在曼徹斯特長大,這是我生命中一個特別地方,但當我們步出球場,這便是工作,你需要爭取入球,帶領球隊贏波,當你入球後,你應該高興的,不是嗎?」

從來,倒戈慶祝不是明文規定,但大多數球員皆會選擇平淡面對以示敬意。當然亦有些球員未有理會,因為過去的已成過去,曾經只是曾經。

黑碧慶祝,讓人聯想起由阿仙奴轉投曼聯的雲佩斯。當日他首度攻破前東家大門,只輕輕低頭,沒露一絲興奮,但第二次卻換成剷草慶祝,自此披上「反骨」罪名。

相反韋碧克呢?當日首次倒戈入球,韋碧克激動地仰天狂呼,但球迷沒有搶著呼叫「二五」,更對韋碧克的慶祝不存敵意,甚至理解他為何而慶祝。(當然也有曼聯死忠不滿)

為什麼相同情況卻是雙重標準?最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雲佩斯的離開是主動,而韋碧克的離開是被動。

當年雲佩斯拒絕與阿仙奴續約,最後雲加無奈以2400萬鎊售予曼聯,阿迷難以接受隊長未能兌現「我永遠是槍手」承諾;而韋碧克被雲高爾公開批評未達曼聯標準,在轉會市場最後一刻更將他售於阿仙奴。

由青年軍到一隊,韋碧克在曼聯足足有14年(01年開始踢青年軍),曾經受教於時值曼聯前鋒的雲尼斯特羅,曾追隨費格遜的領軍日子,也經歷過痛宰阿仙奴「8-2」的晚上。他在一隊的日子不算長,但在紅魔鬼的日子,他可是老大哥。

「為曼聯比賽是我人生最想做的事,這間是我一生追隨的球會。」

當時韋碧克曾在訪問時透露。可是最無價的忠誠,最終敵不過歲月累積而來的名氣。若然費格遜還是領隊,他還會親手將韋碧克賣給阿仙奴嗎?或者摩連奴比雲高爾早來一步,黑碧也許仍是曼聯人,至少在狂人眼中,韋碧克是他永遠不會出售的戰將,只可惜世事沒如果。

至於雲佩斯,在阿仙奴也待過8年,自己也由翼鋒改造成中鋒,問鼎最佳射手寶座,但阿仙奴未為他帶來最渴望的東西─錦標。拍拖久了,也得要結婚,阿仙奴的結婚承諾一拖再拖,最後他也沒耐性走了。有人撐,有人反,但公平一點,當日首次倒戈,他沒有慶祝:

「我為阿仙奴踢了8年球,在那裡我渡過了一段夢幻般的時光,我尊重阿仙奴的球迷、教練、球員以及整個球會,這就是我沒有慶祝的原因。」

但後來那記剷草慶祝推翻一切,「冧巴溫」阿迷慘變「二五雲」。

也許那記剷草慶祝不過是引爆點,一切的怨恨,早在要求轉會一刻已形成。

你又覺得韋碧克倒戈慶祝,合理嗎?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If we had LeBron on our team……

$
0
0

看了NBA這麼多年,各種各樣的輸波和賽後也見過不少,但像速龍的迪洛桑(DeMar DeRozan)般,如此徹底認輸真的不多見。我明白這是一句晦氣話,也明白D.DeRozan當時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像是任何準備都贏不了對手,但”If we had LeBron on our team too, we would’ve won”這句話真的很難聽。今早和速龍迷阿勤談起,他也說,今次季後賽看速龍的比賽時間少之又少;事實上,速龍在此系列一直都沒有拚死作戰的鬥志,看來始終都不相信自己能勝出,當你連自己也看不起,就難怪網上全部都是《Jurassic Park》的改圖改片,也難怪連公鹿都拿Barney的主題曲來寸你。

近年最常收到的讀者批評,是指我總是貴古賤今,永遠都把Michael Jordan放在第一位,永遠認為九十年代的籃球比較好。就G.O.A.T的問題,我從不退讓,任何人對我說,有人比MJ更好,我表面上一定笑笑就算,但內心還是那一句:「少年,你太年輕了。」可是整體的打法,加上更多運動科學及技術提昇,加上互聯網的出現,讓更多小朋友提早認識不同球星的技術,相比起從前只能從書本或錄影帶學習,所以才會有Stephen Curry等新世代球星的出現。可是我認為,這班球星還是比不上九十年代,或更早之前的一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技術,而是心態,以及鬥志。

昨晚剛在fb分享了溜馬的米拿(Reggie Miller)在1995年季後賽對紐約人的片段,當年那場經典的8.9秒連取8分,至今難忘。說也巧合,當年帶領活塞贏得2連霸的活塞主將湯馬士(Isiah Thomas),也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如果活塞用今日的規則執法,可能會多贏兩、三個冠軍。因為今日的規則對小個子有利,當年卻是對高佬着數。"I won in an era where all the rules favored the big guys, so if the rules were for the small guys, I think I would win more."

當然了,要是以當年活塞的粗暴防守,而以今日的規則執法,那班「壞孩子」應該一節過後就全部趕出場,還可能全部都是Flagrant 2,之後追加再停幾場;相信Thomas也心知肚明,所以不說。事實上,當聯盟一心為票房而改動規則,把hand checking規例改變,正如Thomas所說,自然更有利小個子和wing player。如果規則沒變,如Tony Allen及Patrick Beverley能把當年一套用在如James Harden和Russell Westbrook身上,那些「掃手犯規」肯定不會出現,小球風潮也未必大行其道。

可是規則不應該改變了心態,就算如Thomas當年所說,球賽不太有利小個子,四大中鋒大行其道,可是從沒有聽說過,有那隊輸波之後,會說出如D.DeRozan的「晦氣話」。當KD加盟勇士,聯盟的生態變得更差,正如雷霆出局後,我回應讀者的一句:「就算R.Westbrook不是我心目中的MVP,也一定比KD可敬。」要是每一個球星都如KD般,在輸波後就加盟擊敗自己的球隊,那聯盟還會好看嗎?

在公牛統治的年代,西岸球隊還有闖入總決賽的可能,可是身處東岸,就注定做MJ的嫁衣裳。不要說被米拿射爆的紐約人,之後還有熱火、騎士、黃蜂、鷹隊、魔術等。除了魔術一隊,有誰試過衝破公牛高牆?一隊都沒有。可是大家依舊年復一年去努力。冠軍指環是夢寐以求,但在「認輸」之前,大家都是盡全力去靠自己爭冠,所以九十年代的籃球才會這麼好看,因為每個人都是「大佬」,溜馬有米拿,騎士也有派斯(Mark Price),黃蜂有LJ和莫寧(Alonzo Mourning),紐約人有伊榮(Patrick Ewing),鷹隊有韋健士(Dominique Wilkins),魔術當然是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和Penny仔,每一隊都陣容完整,就連配角們也如當年大台的綠葉演員,就算不是絕世武功,也都有着清晰面孔。

那些年,冠軍指環重要,但忠誠也一樣重要。那些年,總冠軍是最高夢想,但每位球星都有份驕傲,要帶領自己的球隊勝出,才有意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們從不認輸,也斷斷不會在落敗之後,就出如D.DeRozan的說話。在去年7月,KD公開表示會離開comfort zome,轉投勇士,當時米拿就公開批評,那時我把他的金句記下,今日重看,更有味道。

「整個職業生涯,我敗給無數強敵,我敗給MJ,我和伊榮及他的紐約人惡鬥,我輸給Larry Bird和塞爾特人,輸給Isiah Thomas和活塞,我輸給奧尼爾和魔術。就算KD最後如我們一樣,始終宿命難違,贏不到冠軍,世人都會為你鼓掌,看待的方式也不一樣,因為你堅持挑戰巨人,而非與他們聯手。於我而言,這才是真正永垂不朽。人生難以兩全其美,有人既贏得名聲,也贏得冠軍,在王國上締造傳奇,不過這是極少數。占士多好,也始終難以與MJ等並列,因為他捨棄克利夫蘭,投靠D.Wade的王國。」

「總有人問我,為甚麼一直留在印第安納?因為我們贏就一齊贏,輸也一起輸,無論是加油站的員工,或是餐廳的侍應,整個地方的人都上下一心,為勝利歡笑,為落敗傷心。看住這班忠心的球迷,我做不到毅然轉身離開,我不能如LBJ為了獎盃而加盟熱火;我不能放下一切,加盟強隊,然後高興地說,我終於贏得了指環!因為當我落敗時,這班人始終對我不離不棄。」

「2008年,塞爾特人想我從退休中復出,當時他們有PP、Allen和KG,我也有機會加盟湖人,可是我不能這樣做。
因為,帝皇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王國。」

“A King should never leave his kingdom”

連同今季,LBJ已經是連續七季殺入東岸決賽,他的存在,也着實如當年的公牛,樹立了一道高牆,看來難以逾越。可是,當LBJ決定轉投熱火,當KD決定加盟勇士,代表了一種新世代的價值觀,就是追求冠軍指環的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大量熱錢湧入聯盟,人工暴漲,今日球星已不用再為生計煩惱,可是錢買得到的,不是尊嚴和骨氣。看速龍孖寶,上季還在東岸決賽和騎士有來有往,最後輸2:4也不算太差,今季直落四場出局,卻一人一句鬥洩氣。D.DeRozan直情把LBJ當神來拜,而隊友Kyle Kowry也據報不想再面對LBJ,而希望轉投西岸球隊,看來又會是合組強隊的老路。這種想法,真的難以接受!要是在西岸幾年都贏不到勇士,那Kyle Lowry還可以去那處打波?在我看來,今日還視自己為帝皇的太少了,當你賽前已不能夠肯定自己,沒有那種一夫當關的氣勢,怎會贏波?有那位速龍fans能告訴我,速龍有球員是有信心勝出,而不是一開始就投降?

D.DeRozan去夏簽下5年1.45億美元的合約,今季的人工是2,650萬美元,K.Lowry少一點,也達到1,200萬美元,今夏如留低也估計至少2,000萬年薪,怎樣去看,都不是小數目。收取天價人工,是否應該有骨氣一點?Mamba Mentality絕不是隨口說說,而是那種渴求勝利的無窮鬥心,要靠一己之力打破高牆;就算說晦氣話,我也期望他會說,我們會從今日開始,開始訓練,下一季一定不會輸得這麼難睇。看Vince Carter出局後就回到健身室努力,希望再一次挑戰冠軍指環,從不會多說甚麼,這份價值觀,豈能不叫這班新一代球星汗顏?

米拿努力了18季,始終與冠軍指環絕緣,其實他大條道理,可以在任何一季說:「假如有MJ,我們可能已經贏了。」然後轉去公牛,和MJ並肩作戰;又或者在退休後復出加盟Big 3的塞爾特人,「抱抱大腿」,輕鬆奪冠,令生涯無憾;可是米拿始終沒有放低身段,視尊嚴勝過總冠軍。不知何時,球星開始認為組團才是正路,勿怪我固執和老土,我始終看不順眼,所以堅持擁護那個年代。Queen這首《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我從不愛聽。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You’ve got to do it ‘cos it makes you feel good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You’re never gonna help yourself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You’ve got to do it ‘cos it makes you feel good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成敗也牛丸,言重了

$
0
0

今屆港超塵埃落定,東方在最後一天失落港超聯冠軍四大皆空。香港以外的傳媒,網上的輿論開始將矛頭指向陳婉婷。的而且確,要指控與批評一個人,或在網上留這一兩句,是輕而易舉。在朋輩中,不少中年男性球迷,或自命認識足球的人,批評陳婉婷充其量只可以任教女子隊。如果單是因為陳婉婷年輕,或者她是女性,就抹煞她與東方教練團隊的工作,那麼只能說句,你們仍停留在父權社會的封建思想。

IMG_4203

面對多項挑戰

去年取得雙料冠軍,理應是準備衝擊亞洲冠軍球會盃。可是7月份傳來前班主不再注資,陳婉婷第一項挑戰,就是面對星散,或者要到勞工處求助。這個地動天搖的打擊,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可幸東方找來新贊助,可以繼續組軍。在這樣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東方或多或少,在季前組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若不是發生這樣的事情,很多有潛質的球員或許會在季前加入東方。

除了組軍,在球員恆常訓練,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不像傑志,東方沒有自己的場地,在訓練方面球員需要東奔西遷,而球員恆常的健身,也因某大連鎖品牌倒閉,東方需要再找新健身室讓球員鍛練,這些並一定是球隊成績下滑的原因,但也具一定的影響性。

再者,香港場地問題打從第一天也沒有改善,是每一間香港球會要面對的困局,正如羅傑承先生在香港隊取得2009年東亞運金牌後表示:「香港球會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平均一星期每天只有75分鐘的訓練時間。」8年過去,香港足球仍然是一樣,難道單憑一個陳婉婷,可以扭轉這困局嗎?

一沉百踩

踏入下半季,東方同一時間應付多條戰線,球隊需要同時間應付亞冠、聯賽以及盃賽。當去年一帆風順,銀牌決賽戰勝南區,報章頭條多以首位女教頭奪冠、數千球迷不怕寒冬見證東方封王。聯賽重奪冠軍後,陳婉婷開始蜚聲國際,入選BBC年度百大女性、亞洲足協年度最佳女教練等,在眼花撩亂的獎項下,人們也只著眼陳婉婷執教球隊的成績。當然在現今足球環境下,成績是一切,沒有獎項甚麼也不是,可是獎項是否等於一個人的能力?

IMG_1923

對南華的聯賽,在千辛萬苦下險勝,對理文流浪於劣勢下最後一分鐘扳平;作客對恆大,在人少打人多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到最後一分鐘;主場對川崎前鋒打出了信心一仗,取得歷史性的亞冠第1分。東方今季在聯賽堅持到最後一天與傑志決高下,陳婉婷與球員也盡了所能。聯賽煞科戰有人詬病她排三防中的打法,難道只要一分就能夠取得冠軍的情況下,會有人排4-2-4這些60年代有前無後的全攻陣式?如果有這樣的教練,相信精神健康一定出了一點問題。東方對傑志的比賽,部份東方球員舉步維艱,疲累不堪,這些都是亞冠的代價,事後孔明可以說對恆大派副選上陣,但凡事也沒有如果,正如《少林足球》的對白:點解我老豆唔係李嘉誠。

烽煙有起有落太平常

批評陳婉婷的人,可以找出一千、一萬個理由,在現今足球資訊發達的情況下,所有人也是教練。自陳婉婷上任東方教練一職,從沒有批評過旗下球員半句,當球隊落敗,第一個衝出來承擔落敗責任,沒有一次找過半句借口。這份氣魄與勇氣,很多男性教練也自愧不如,若政府問責高官有陳婉婷這份操守,香港管治一定比今天好十倍。套用薛志雄先生《雄霸天下》(《大運河》主題曲)的歌詞,在世間,烽煙有起有落太平常,東方的成敗全是牛丸的責任,言重了。

鬼切 鬼禿 不老Manu

$
0
0

記得幾年前,我和一班波友討論過球星和超級球星的分別。當大家爭持不下,我說出了自己的意見:「球星係循規蹈矩地好波,超級球星係好波之餘,會好到估你唔到,不按常理出牌,睇完之後你先識驚果種。」今日看真路比利(Manu Ginobili)的比賽,不禁想起這番話,由上半場的入樽,之後的三分和助攻,最後的後手傳波,還有,全場最關鍵的封阻,貫徹Manu「估你唔到」的本色。

“It was a risky play, but it was also risky to let him shoot. So I took my chances."

Manu賽後如此形容自己的封阻,相當準確。

看時放聲大叫,感動萬分,可是靜了下來,重看片段,回想過程,感到背上如有冷汗,不錯,我想起了當年對奴域斯基(Dirk Nowitzki)那一球封阻。2006年的西岸次圈,馬刺對住宿敵小馬,雙方打到第七戰仍爭持激烈,在比賽餘下廿多秒,本來馬刺還領先104:101,可是當Dirk爆過Bruce Bowen轉身上籃,從天而降的Manu也如今日一樣,想來一記封阻,可是判斷失誤,波封不到,還打手犯規,結果Dirk成功and 1,讓比賽進入加時,最後小馬也乘此氣勢贏波,最後還打入總決賽,可惜不敵熱火,而Dwyane Wade也贏得個人及球會史上首個總冠軍。那幾年,我腦海不時浮現Dirk and 1後那個握拳姿勢,也着實憎了他和小馬好一陣子。

現在回看,Manu當然是那一季馬刺未能衛冕的罪人,可是在那場G 7,發生封波失手事件前的10秒鐘,正是Manu三分線外一擊即中,馬刺才能領先3分。馬刺在九十年代尾至千禧年初,被不少球迷恥笑為「大悶波」,因為球隊注重防守,加上主將鄧肯(Tim Duncan)及教練普波域治(Gregg Popovich)都不是那種喜歡鎂光燈的人物,所以球隊就算連贏幾個冠軍,風頭始終不及其他強隊。可是球隊有一個例外,就是當時綽號「白色Kobe」的Manu。在2004年,成功打破美國男籃壟斷,領阿根廷贏得奧運金牌,Manu那幾年威風八面,毫無疑問是最強外援,03年贏總冠軍仍未發揮全部實力,到2005年那一季,直到今日,我也覺得Final MVP應該屬於Manu。Manu的南美球風大開大闔,無從捉摸,是馬刺最大的奇兵,加上普帥為讓後備席上的火力更強,不時把Manu當成第六人用,當時馬刺迷間有個笑話,就是普帥的兩大絕招,就是把Manu當後備,以及把Manu當正選,單是如此運用,已足夠封王。

今日歐洲步上籃(euro-step)儼如J.Harden的標記,可是資深球迷一定會告訴你,這招正是Manu引入美國籃壇,直到今日才大行其道。當時長髮飄飄的Manu每每在人叢中以歐洲步切入,然後以不可能的姿態取分;Manu不算健碩,但彈力了得,所以每每以入樽作結,有時側身,有時反手,異常好看;正如他上半場那記入樽,本身是左撇子的他錯腳上籃,卻能即時調整身體,以右手入樽,少點協調和彈力也不成,如此年紀做到更是難得。其實更好看還是Manu的傳球,大膽又夠力,刺穿防守之餘,也叫刺迷吃驚,那些在底線「拉西」傳波,有時還以為是巴西後衛卡路士的罰球,劃出驚人的弧線而到隊友手上,相信普帥賽後看影帶檢討時,肯定爆粗!

要分辨前期和後期的Manu很簡單,因為自從開始出現「地中海」,Manu就逐步剪短頭髮,現時通常是近乎光頭的「和尚頭」,俊俏外表開始被滄桑的男人味取代。昔日GDP密不可分,也是NBA歷史上贏得最多比賽的三人組,可是來到今日,TD早已退休,TP也在第二戰受傷而提早收季,難怪Manu也表示不慣和傷心。"It’s going to be the first playoff game I play without him. It is a little bit strange, a little sad, too."

可是生命仍要繼續,球賽也當然要打下去,在沒有了兩位老拍檔的日子,Manu如同Benjamin Button,將生命時鐘重撥,至少在最需要他的時候,交出盛年時的表現。在對灰熊的頭四戰,馬刺兩勝兩負,可是Manu的表現慘不忍睹,起手15次全失,一分未得;當時很多人都說,Manu太老了,其實早應該退休。或者是老黃忠的鬥志,或者是普帥的魔法,Manu之後逐步回勇,雖然在對火箭的第3場再次掛零,但他在場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無論是防守和籃板,都默默做好,雖然數據都可能看不到。而自TP傷出,Manu變成球隊的控衛之一,更多時候要策動攻勢,而Manu也一一應該自如,來到今仗,12分、7籃板和5助攻,加上一個重要無比的封波,打了32分鐘,是今季季後賽的新高,而表現回應所有質疑「阿根廷刺客」的球迷。今日的封阻,揮去了06年那記的陰影,成為季後賽經典防守表現之一。

上仗馬刺大敗,普帥非常果斷,尾段早早收起主力,為今仗作準備;雖然今仗尼納特(Kawhi Leonard)受傷,末段只能觀戰,令普帥失算,但在用兵方面,仍然逐漸見到兩位教頭的差距。迪安東尼教練(Mike D’Antoni)擅於進攻及快攻,可是由太陽開始也一直有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用兵保守,通常以七人、最多八人為重心,較少用小將和奇兵,這在常規賽問題不大,但在季後賽的一系列戰,就易被對手睇通,球員的負擔也大;這問題也見於勇士的代教練米克布朗(Mike Brown),但這個之後再談。反觀普帥能夠讓馬刺的後備火力冠絕聯盟,正是敢於用人所致,今仗就算變陣以Patty Mills任先發控球,之前兩仗擔正的新仔Dejounte Murray一分鐘未出,整體仍有9人上陣。

火箭在Nene傷出後,內線只靠Clint Capela扛起,其實Montrezl Harrell也很不錯,結果也無緣上陣;就算是戰術需要,那Bobby Brown和Sam Dekker其實打上10分、8分鐘也可以。或者就是細節上的差別,所以見到火箭最後浪費了幾次機會,活力也不如馬刺,當然普帥的調動也見功力,在P.Mills被J.Harden打爆後,派出爆發力強且身型遠勝的J.Simmons來招呼夏登,結果兩次偷波,才彌補了下半場兩段死火的表現。J.Harden今仗取得「大三元」,33分、10籃板及助攻繼續推動火箭,可是在輪流伺候的嚴防下,最後出現9次失誤,是今次季後賽的新高。當Eric Gordon也因氣力不繼而少了切入,馬刺的幾位球員都仍然活力十足,這是勝負的分野。其實迪帥也有調整,刻此把Ryan Anderson改任後備,更多時間打小球陣,希望用速度來擊潰馬刺,可是夏登亦因此要投入更多精力在防守之上,最後關頭不止被封波,也無力守住Danny Green,既失三分,也讓後者左手上籃兼博得罰球,是輸波主因。

我曾多次強調,今季的馬刺沒有冠軍相,因為球隊欠缺了一直以來的穩定,尤其是LMA,沒有了TD在旁,他的表現起落極大;至於今仗帶傷上陣的Kawhi,在第三節再次扭傷足踝,但看他賽後的言論,第六戰應該會帶傷上陣。今仗Kawhi在防守端的貢獻極大,15個籃板比LMA還要多;而今仗的轉捩點也是因為他的防守,在第三節受傷前補位把C.Capella的射球封在籃板上,之後轉頭射入,喚醒了全隊。當然不得不提丹尼爾格連(Danny Green)的三分波翻生,在加時階段取得馬刺最後8分,才保住勝果。

就算是頂尖球員,在如此緊張的比賽也有失誤。本來法定時間完結前,馬刺可以贏得比賽,但Pau Gasol忘記上高位作擋,結果Patty Mills擺脫J.Harden後,鐘鳴後才起手,錯失良機,所以球證一吹完場,普帥就鬧爆加素;而夏登對單打太有信心,也同時因為支援不足,尾段多次入楔被偷波,最後一擊也未能避過Manu,喪失追平機會。但整體而言,在這場雙方互換領先優勢44次的比賽中,戰術高低不算明顯,明顯是用人的安排,Jonathan Simmons這奇兵就成了馬刺贏波的重要好棋。

不過就算幾多奇兵也好,今仗焦點都肯定是不老的Manu。當在網上分享他的那記上籃和封波,收到很多訊息,大家都非常激動,興奮得很。或者同是人到中年,更明白39歲的Manu要堅持在球場上馳騁如何不易。昨晚和波友打波,有一場剛好組成了「元老隊」,全部隊友都一起打了近20年,最大的將近50,最小的也快將不惑;當中一位就自言是「最後一場」,因為其太太將於周四臨盆,之後忙於工作和家庭,短期內肯定沒時間打波。對手有兩個比我們年輕一半的小伙子在空中飛來飛去,我們如何Box out仍搶輸籃板,也有氣餒;其中一位隊友末段更是連跳射也無力,可是我們仍是樂此不疲,每周聚頭見面,打一打衛生波。

見到Manu,或者是上圈出局的Vince Carter,自會想起「老兵打不死」這幾個字;大部份的戰友都相識於中學時期,當年日打夜打,今日已不如讀書時般無憂無慮,既有家庭妻兒負擔,工作上的壓力也無日無之,有些地方也像Manu、不是球技,而是頭髮越來越少,傷患越來越多。打一晚波,回家就要按摩拉筋塗藥膏,才能上床睡覺,翌日上班仍周身酸痛,可是熱愛籃球的初心,從未改變。Manu今早帶來的感動,叫我眼角帶淚,不是因為他再次帶領馬刺走出絕境,而是因為自2002年起,十多年間,一齊由青到中,由鬼切到鬼禿,體會到堅持如何不易,所有熱愛籃球的「老鬼」,自會感同身受。

從車路士到維迪斯借來的時間與空間

$
0
0

文:吳能鳴

荷蘭球壇今季流行起一個現象,在18支荷甲球隊中就有15支用上英格蘭球會的借將,就只有3支球隊(荷華高斯、鹿特丹斯巴達與洛達)沒有向英格蘭球會借用球員,而在眾多球隊中,相信最常被提到的是向車路士借用大量球員的荷蘭東部球會:維迪斯(Vitesse Arnhem)。這兩支球隊的班主:艾巴莫域治(Roman Abramovich)與奇吉林斯基(Alexander Chigirinsky)私交甚篤,加上緊密的合作就曾引起荷蘭足總懷疑而展開調查。雖然調查因沒有足夠證據指控車路士對維迪斯有直接操控而作結,但類似的合作關系卻引人詬病,評論者會認為這類型的合作關係會削弱本地的青訓,更嚴重的破壞球會的歷史與身份認同,然而這些指控又是否屬實?

本土到外資

提到車路士與維迪斯的合作要由1984年說起,當年阿納姆本地企業家Karel Aalbers的收購當時只位居乙組的維迪斯,銳意把這支球隊在短期帶到歐洲舞台,在他入主的六年間投入大量資本收售球員,馬赫拉斯(Nikos Machlas)、雲賀當(Pierre van Hooijdonk)這兩位出色的射手就是在他任內加盟,除了球員,他更在任內為集資為維迪斯興建了被歐洲足協評為四星級的加爾勒球場(GelreDome),然而Karel Aalbers在後來卷入詐騙與逃稅加上部份贊助商撤資,令球隊淪落到破產邊緣,此時前格魯吉亞球員兼富商Merab Jordania出資收購維迪斯,令這支球隊成為首支被外資持有的荷甲球隊。

幕後金主

維迪斯的資金來源經常受懷疑,跟據衛報在今年二月的報導,艾巴莫域治的業務要員與這宗在2010年的收購有莫大關係。衛報引述艾巴莫域治的兩位副手Eugene Tenenbaum(同時為車路士的總監)與Paul Heagren(艾巴莫域另一間公司MHC Services Ltd的部長)的電郵,在幕後指示Merab Jordania收購維迪斯的計劃,而且以另一間公司:Marindale Trading Ltd的名義為他提供資金。無獨有偶,當在2013年維迪斯的股權再易手時,球會的資金來源又再如車路士扯上關系,新班主奇吉林斯基不單止是艾巴莫域治的好友,同時擔任由艾巴莫域持有部份股份別一間公司(Snegiri Development)的非執行董事。雖然兩次的收購與資金來源表面上都顯示維迪斯與車路士都有著密切關係,但荷蘭足總展開的兩次調查卻因無法找到足夠證據指控車路士對維迪斯有直接操控而無疾而終。

毒害青訓?

由2010年開始計算,總共有21位車路士年青球員以借用形式加盟維迪斯,以數量而言,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這個借將的策略正在毒害維迪斯青訓,他們的年青球員上陣機會會因為這批借將與其幕後金主的原故而減少,但有趣的是事實與我們想象的其實有很大差異。車路士外借予維迪斯的球員雖然多,但卻沒有一位在外借歸隊後能夠穩奪車路士的正選位置,部份外借至維迪斯的球員如:古華斯(Cristian Cuevas)、達維拉(Ulises Dávila)、彭迪歷(Danilo Pantic)等上陣機會更加是寥寥可數,相反來自維迪斯青訓系統的球員漸漸成為球隊的主力,現時球隊的主力:門將隆姆(Eloy Room)、後衛畢拿(Alexander Büttner)、迪奇斯(Kevin Diks)、翼鋒泰夏杜尼(Adnane Tighadouini)通通都是維迪斯青訓出品,幾位維迪斯青年隊的新秀雲貝根(Mitchell van Bergen)、萊利維特(Julian Lelieveld)與拉辛拿菲爾(Lassana Faye)都被各界寄予厚望,而近年球隊兩位最出色的青訓:雲真高(Marco van Ginkel)與普柏(Davy Pröpper)更加為PSV燕豪芬組成強橫的中場線。

互利共生

曾帶領維迪斯取得歐霸杯參賽資格的前任領隊彼德.博斯(Peter Bosz,現任阿積士的領隊)是少有對這個合作關系持有正面評價的領隊,他在一個訪問中就曾指出在排陣用人上會方與車路士從未給予壓力,他只是定期與車路士體育總監艾文拿路(Michael Emenalo)討論外借球員的表現。在足球人口不算太高的荷蘭,維迪斯的年青球員可以籍著長時間與不同水平、風格的球員競爭中成長;同時維迪斯借用形成吸納高質素的球員除了可以維持球隊的競爭力,也可以減低在球員交易的成本,加上球隊本身有不錯的球探網絡,令維迪斯在近年的轉會市場獲得不錯的收入。隨著資金的來源更為穩定,維迪斯就能夠投入更多資源於青訓上,現時維迪斯青年隊使用的訓練場:帕朋達國家體育中心(National Sports Centre Papendal)是荷蘭首屈一指的精英運動員訓練場所,這個先進的訓練場除了有先進的設施外,更加有大量科研、教育等配套,就連荷蘭的國家級別的運動隊伍如田徑隊、曲棍球隊等都是在這個訓練場集訓。由此可見,車路士與維迪斯的合作計劃並沒有如想象中損害後者的青訓,反而造就了自家青訓成長的平台。

球會大於一切

現時的愛華頓領隊朗奴高文(他亦曾經在2000-2001球季執教維迪斯)在2015-16球季帶領修咸頓在歐霸杯第三圈外圍賽對戰維迪斯的賽前記者會上就曾經指責維迪斯自Merab Jordania買盤後,球迷與球會的連繫已經被切斷;然而,當朗奴高文認為維迪斯有著這樣嚴重的問題時,但我們卻鮮有看到維迪斯球迷會像華倫西亞球迷對林榮福或像ADO海牙球迷對王輝般的示威。「維迪斯始終是維迪斯。」這個是忠誠的維迪斯球迷給予朗奴高文及其他批判者的答案,而事實亦證明,不論是先後的兩位班主都甚少干涉維迪斯的管理,如候城的埃及裔班主阿拉姆(Assem Allam)要求球隊更改名字、卡迪夫城的馬來西亞班主陳志遠(Vincent Tan)要求更改球隊隊徽及球衣這些荒唐的決策並無出,反之維迪斯更能夠通過球迷的決定而把第三作客球衣設計改成為紀念英國第一空降師的顏色。另一方面,車路士從來都只是借出年青球員的一方,並沒有對用人決策作出干預,即使有意見認為每年更換大批外借球員會影響球隊的穩定性,但這個卻是現代足球高速商業化所需要面對的現實;再者,每支球隊就著各自的身份認同都會有不同的演繹方法,如果單單把球員買賣策略判斷為破壞球隊的身份認同無疑是有點兒武斷,所以維迪斯所在的阿納姆人口雖然不多,但他們的球迷卻是臭名昭著的一群,對於球隊的忠誠與身份認同,是不能向租借、亦不能被收購的。

借來的空間與時間

對車路士而言,與維迪斯的合作無疑是為球隊未來的計劃借來了時間與空間,車路士雖然在近年青訓方面有著不錯的發展,在近日他們的18歲以下代表隊就連續4年奪得英格蘭足總青年盃(FA Youth Cup)的冠軍,具有潛力的年青球員是有不少,但能夠躋身一隊正選的卻一個也沒有。外借其他球隊是有助球員成長與尋找上陣機會,然而,即使年青球員只能夠透過外借經驗而成長,可是車路士陣容長期依賴外購球員加上管理層缺乏對年青球員的耐性,一道無形的屏障漸漸築起。外借的策略在短期內能夠緩和車路士青訓球員上陣機會不足的問題,但長遠而言,拆除這道無形的屏障方為上策。

飲鳩止渴?

在日漸衰落的荷蘭球壇,維迪斯與車路士的合作無疑是一個新嘗試,一些規模較小的球隊能夠以低成本增強球隊的實力,從而令整個聯賽的競爭性上升;自上年度開始,另一支英超勁旅曼城就與NAC布雷達簽訂了五年的合作協議,在今個球季曼城就借出了5位球員予NAC布雷達,加上其他外借予其他荷甲球隊的球員,不知不覺曼城已成為向荷蘭借出最多球員的英超球隊。在這個新的趨勢下,就以老牌球會川迪最為受益,這支近年陷入財困的球隊憑本身的實力只能夠留守下游,但自今季借入三名曼城的年青球員:施連拿(Bersant Celina)、烏拿(Enes Ünal)、耶保亞(Yaw Yeboah)後他們成績穩步上揚,今季更加有機會爭奪歐霸杯外圍賽的席位。這種租借球員的模式在理論上是能夠以較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方法,但又是否每支球隊都能把節省的成本投放於青訓上?又能否能保證借出球員的一方不會設下苛刻的條件,強制借用方派出他們的球員出賽?就現階段而言,要判斷這種外借制度是飲鳩止渴定還是出奇制勝似乎是言之尚早。

Referen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2017/feb/28/chelsea-vitesse-arnhem-...

http://www.fourfourtwo.com/features/whats-it-be-feeder-club-how-vites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Ns0DB9GAI

普京簽署法令 阻止反對派藉洲際國家杯反政府

$
0
0

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令,在今年六月一日至七月十二日(即洲際國家盃開賽前夕至比賽結束後)和明年五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十五日(即世界盃開始前至比賽結束後),任何與球賽無關的示威抗議只可以在主辦城市內的指定地點和於指定時間內舉行。

俄國反對派領袖拿華尼(Alexei Navalny)已發動全國民眾在今年六月十二日上街舉行反貪示威。六月十二日與洲際國家盃開幕距離僅五天。四年前巴西舉辦洲際國家盃時曾出現全國反政府示威浪潮,令巴西政府相當尷尬。

資料來源:https://goo.gl/zcxO4p


闖過流放的紅海──摩西斯

$
0
0

車路士成功衝冠,鎂光燈聚焦在簡迪和夏薩特等身上,但真正激活343這套新系統的,是幕後功臣右翼衛摩西斯。「我從沒打過這個位置,但遵從教練的指導,還有靠著隊友的協助,我們就逐漸打得更好。」即使在新位置如魚得水,但摩西斯非常謙卑,而這份謙卑,其實內有原因。

摩西斯生於尼日利亞,父親是基督教牧師,母親亦為協助,由於當地宗教衝突,父母在摩西斯11歲時於家中慘被謀殺,父母被殺時摩西斯剛巧在街上踢球幸免於難,及後獲朋友收留保護,但亦被下追殺令,唯有被迫飄洋過海避難,以難民身份落戶南倫敦一個領養家庭。

遭逢巨劫加上言語不通,足球成為年紀小小的摩西斯唯一生存寄託。命不該絕,摩西斯在街場踢球被水晶宮球探看中,經過兩周試腳後獲收錄為青年軍,在各梯隊越級以上後,更以16歲之齡為一隊征戰英冠,冒起之速蔚為奇談。

三季後水晶宮破產被接管,摩西斯拒絕了大球會的聘約而加盟韋根,因為他聽從了領隊禾諾克的建議,先在小球會打滾再尋求躍進。這個策略亦相當成功,兩季半後便獲車路士收購。

雖然加盟首季便攻入10球,卻無阻摩連奴連續三季把他外借投閒置散,在利物浦、史篤城和韋斯咸,摩西斯亦無絕對正選席位(倒是其中兩季排名高於車路士)。

新賽季車路士共外借38位球員,摩西斯卻獲留用,技術絕非最上乘,干地卻似乎欣賞摩西斯的謙卑和拚勁,所以在變陣343時,便把右翼衛這個極之難踢又至關重要的位置交予摩西斯,而摩西斯亦不負所託,即使職業生涯只擔任翼鋒,卻能在短時間內貫徹執行干地對翼衛的戰術要求,成為343最意外的得益者。

進攻上,前面柏度通常會內切拉走對手閘位,把對手往中路壓迫後再交予埋伏在邊線最前的摩西斯,而摩西斯則在敵人再因此傾側防線時尋找空檔傳球配合,或盤扭過人大造文章,這使摩西斯能在右路牽制拉闊對手防線,在敵人出奇不意一刻才掩上刺殺,成為車路士破密集防線的利器。

真正難處在於防守。翼鋒出身的後防每每容易失位、冒進甚至犯天條,今季很多其他改造成三後衛的翼衛也有這個問題,但摩西斯的防守成績出乎意料地優秀,即使進攻水銀瀉地,但在防守亦一絲不苟,在跟人補位上十分稱職,與右中堅艾斯比利古達的合作亦非常順暢,成功攔截率達上乘的51%及極少犯下防守失誤是摩西斯在後場努力下苦功的明證。

攻守兩端全面的表現甚至令干地亦點名盛讚:「摩西斯是個很大的驚喜,因為他是翼鋒,擔任翼衛卻無與倫比,需知此位置責任重大,我要求的攻守兼顧需要良好體能及質素才能做到。」

跨洋萬里,浪跡英倫,摩西斯的足球之路幾經波折,但就像文章開首的訪問一樣,那謙卑的心始終如一,劫難令人學會溫柔。摩西斯從來拒絕談及幼時那恐怖經歷,但那無涯的紅海,總是會跨過的。

非凡的毅力,不同的路──馬高斯阿朗素

$
0
0

現在事後孔明顯得多麼合理也好,車路士的翼衛竟由身高1.88米牛高馬大、缺乏上乘速度爆炸力的球員擔當,但最後卻以6入球3助攻榮膺英超首席帶刀侍衛,為球隊帶來完美平衡,源因馬高斯阿朗素的路,本就與一般球員迴然不同。

阿朗素出自完美的足球世家,祖父是皇馬六奪西甲五掄歐聯的重要功臣,父親亦是巴塞及馬體會的重要一員,但這位名將之後的足球之路遠比前輩們崎嶇。

阿朗素出於皇馬青訓,但只曾為一隊後備上陣一分鐘便在19歲被賣至保頓,而在保頓亦苦無突破,在首兩季英超上陣共只得9次,表現亦屢受劣評,大半只流連青年及預備隊,第三季保頓降班英冠後才在下半季有機會上陣,年方廿二才獲英冠的一隊正選位置,阿朗素絕非小時了了的足球神童。

但阿朗素沒有被經年的輕視擊倒,在英冠半季便交出4入球2助攻的亮眼表現,成功吸引費倫天拿斥資收購,重回頂級聯賽,阿朗素職業生涯嶄露曙光。

可是接著的並非童話式大躍進,在費倫天拿阿朗素枯坐半季冷板,於冬季被借到新特蘭。但阿朗素不服輸,助新特蘭在聯賽盃準決賽淘汰曼聯,最後只憾負曼城;在英超亦搶得正選,交出個人首個英超助攻更終結了摩連奴史丹福橋77場不敗紀錄,相信不少車迷或有印象。

回歸費倫天拿後阿朗素終獲得重用,倒是阿朗素的進攻天份出眾,令教練間中派遣他擔任左中場,而1米88的身高卻使他有時要客串中堅,但阿朗素敬業樂業,勤勉地把任何要求的位置打好,在防守端攔截兇悍,亦擅於閱讀球賽堵截傳球,而且進攻銳利之餘,亦非死硬底線傳中,而是觀察隊友走位再尋求配合。攻守全能的阿朗素在這兩季交出5入球7助攻的佳績,亦正正是這時期的表現吸引了干地的目光。

在轉會死線日加盟車路士,疑似是干地與油王班主抱怨後防不足的產物,令人聯想起上季類似背景下加盟的巴巴拉文,而阿朗素流浪英倫的歷史亦令英媒不大看好,但雖然首兩仗仍是枯坐後備,但阿朗素與面對從前的逆境一樣,樂觀之餘亦隨時做好準備。

這種準備在干地轉陣343後得到回報。在阿仙奴一役中途便毅然變陣,干地的343明顯在事前已預想充足,而操練時的努力和表現正正是阿朗素被納入計劃的關鍵。

被委以重任阿朗素亦絕不欺場,在左翼衛位置如魚得水,因為這位置讓他盡數施展費倫天拿時期左閘的防守及左翼的進攻能力,對攻守兼備的他可說是度身訂造的位置。即使身型所礙速度不算頂級,但阿朗素會以足球智商及勤力搭救,使觀眾在兩邊底線亦頻繁見到他的身影,成為連繫車路士343的鎖匙人,更是今季343唯一一個沒有常規後備的位置,舉足輕重。干地的變陣固然是契機,但機會這次也的確是留了給有準備的人。

背負足球世家期望,職業生涯卻高開低走,徘徊在護級與板凳之間,阿朗素能憑藉的,就只有無窮的努力,才扭轉了生涯的命運。終於覓到了懂千里馬的伯樂,馬高斯阿朗素的康莊大道,才剛剛開始呢。

斐濟足總:計劃2020年之前推出一個全職業聯賽

$
0
0

早前斐濟足總考慮征召傑志球員林恩許入斐濟國家隊,但今日有香港媒體引述佢說話指「否認代表斐濟讚揚香港球壇更專業」,並話「小時我曾在澳洲球會出戰過大洋洲聯賽冠軍盃,當時我和斐濟隊交手便感到他們很業餘,到大國腳甚至會由正職為司機、教師等球員出賽。老實說香港比他們專業多了」。

林恩許講嘅是否冇錯?斐濟男足近年登上過國際舞台,先講講大細國腳。

斐濟男足近年打入過FIFA U20世界盃決賽週及2016巴西奧運足球決賽週,不過2次打入決賽週都係冇大洋洲勁旅新西蘭喺到,因為新西蘭主辦FIFA U20世界盃所以唔使踢外圍賽,而2015年太平洋運動會足球賽奪得金牌國家會成為大洋區奧運足球唯一代表,結果新西蘭U23於4強被揭發用違規球員被取消資格,最終金牌戰中斐濟U23擊退瓦努阿圖U23取得奧運入場券。

冇新西蘭阻住成為斐濟近年2次亮相大賽原因,不過23歲以下足球發展唔計新西蘭,斐濟都算大洋洲內進步得比較快嘅一支隊伍,但成人隊成積就一般,上年舉行嘅大洋洲國家盃小組賽雖然不敵新西蘭,但隨後1比0小勝實力相若嘅所羅門群島,可惜最後因為後防大意輸畀瓦努阿圖出局,而睇返歷屆大洋洲國家盃,斐濟從未奪冠,最叻只係季軍,近3屆都係小組出局。

再講專業,其實香港足球都唔算專業,但的確係比斐濟專業。

斐濟冇職業足球聯賽,但足運喺當地並非毫無地位,現時多支斐濟業餘足球聯賽早於上世紀30年代成立,例如 Lautoka FC就係喺1934年成立,咁係因為受到英國殖民時影響,而最具歷史係 Rewa FC,1928年就成立,係斐濟國家足球聯賽中少數有請職業外援嘅球隊,今季為咗備戰大洋洲球會盃一口氣簽咗4位外援,包括喺伊朗踢過幾季職業足球聯賽嘅巴西中堅 Diego Galvao。

今年初斐濟當地消息指斐濟足總計劃於2020年之前推出一個完全職業嘅斐濟國內聯賽,斐濟足總首席執行官 Mohammed Yusuf 指會鼓勵斐濟商業機構投資聯賽,並設立電視直播加強宣傳,而今年Vodafone(沃達豐集團)繼續成為斐濟聯賽最大讚助商,更名為Vodafone Premier League。

雖然有少量職業外援登陸,亦有商業機構投資,討論亦增加,但本土球員幾乎仲係以業餘為主,若果計全職業足球員相信斐濟只有一位,佢就係踢緊Wellington Phoenix嘅Roy Krishna,眼見所羅門群島、巴布亞新畿內亞及瓦努阿圖等競爭對手不停進步,斐濟都唔可以再停留喺一個階段喇。現時睇,斐濟足球係冇香港咁專業,但之後?唔知咯。

作為曼聯球迷

$
0
0

一個香港球迷,同曼徹斯特市無任何關係,無在當地生活過,亦唔識當地人,無乜野地區感情可言,點解當曼聯闖進歐霸盃決賽時,會開心到跳起呢?

唔知幾多曼聯粉絲有思考過呢個問題:究竟果種紅魔鬼的身分認同感從何而來,又基於乜野?當然,感情既野唔一定有得解釋,但和任何感情一樣,始終係可以問到篤,藉此了解下有無一些不會來去如風(所謂有穩定性)的根據:

曼聯贏波關妳/你乜事?點解佢砌低切爾達(證明佢唔係西維爾2.0),妳/你仲high過自己落(街)場踢個波入網,或high過自己打機稱霸?果種覺得自己是曼聯一部分的唔止歸屬感咁簡單。以前曼聯是大賽的台柱,做勝利球迷叨下光,分享無上光榮,是正路的解釋。但時移勢易,而家爭的只是次一級的獎盃(當然,冠軍有份踢歐聯是開心既),贏咗唔太威,輸左更無面,仲對佢不離不棄,除了說明妳/你對佢的感情係經得起考驗外,仲代表乜?

曼聯唔係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妳/你對佢好,佢會對番妳/你好。佢最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好似費爵爺呀、碧咸呀已不在其位,曼聯的足球哲學/風格亦隨著教練的不同而有變,那麼,所謂捧曼聯,其實在捧甚麼?會徽?班主?贊助商?或者是一種自我的投射,像某些宗教的經驗?我當然無一勞永逸的答案。

王邦華老師早前在Facebook介紹過英美哲學界的大師David Papineau 一本講體育的新書:Knowing the Score,我沒看過,但他的介紹頗有趣:

「Fan 是什麼?為什麼有些球隊打到垃圾一樣我們仍覺得支持這球隊有價值?如何解釋球迷眼中的價值?Desire theory、objective good teleology 還是deontology?」

我即時聯想到一個哲學問題:體育大國致力於打破世界紀錄,有些紀錄相差的可能只有零點零一秒,究竟這樣子破紀錄,(對人類的)意義何在?有甚麼值得狂喜?

這類問題還有很多,有機會再談。

後話:思考這些體育的哲學問題,至少有兩重意義:(一)舉一反三,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減低枉過一生的機會;(二)香港要推動和發展足球(或體育活動),不能不首先搞清楚球迷的心態和心理機制,因為,那是球迷熱情的源頭。欠缺熱情,興建幾多個大型場館都無用。

為何摩連奴再施盯人戰術卻未竟全功?

$
0
0

雖然放棄聯賽,但要在殺聲震天的白鹿徑球場告別戰全身而退也極不容易,摩連奴今仗盡出五中堅怪陣應敵,果然又重施盯人故技,最後卻未如車路士一役取得成績,其來有自。

摩帥以鍾斯史摩寧為中堅,白蘭特左閘而遣拜利作右閘,Tuanzebe則人盯人看守艾歷臣。這種針對性配置甚為恰當,因為艾歷臣為熱刺鎖匙人,是英超創造機會及助攻最多的中場大腦,而且此子並無夏薩特般的速度及盤扭嘗試突圍,盯人凍結這位核心選擇頗為合理。

這步盯人妙著成功局限了熱刺的進攻。由於艾歷臣被凍結不能派牌,而簡尼、阿里皆非組織之材,加上在兩閘皆偏重防守、丹比利不在場之下雪上加霜,令熱刺難以在中路組織進攻,攻勢大多被局限於邊路及長傳,摩帥的部署除了被朗尼夢遊的漏人破壞之外其實運作有效。

可是這個部署也算七傷拳,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拜利雖然算是速度上乘的中堅,但極少擔任這個位置之下明顯不適應,進攻上多次未能勝過賓戴維斯(倒是有次中路突進單刀卻橫傳),防守上亦多次未察覺收縮防線的時機而走漏孫興民,幸好阿里及簡尼選擇獨食避過一劫;但下半場魯莽侵犯阿里終導致簡尼射入比賽奠勝球。當然收起達米安或為歐霸盤算,但派遣拜利出任陌生的右閘確削弱了紅魔攻守兩端的銳利。

即使早早落後,但曼聯的進攻毫無起色,直至60分鐘也徒具馬斯亞零星的反擊,總體進攻慘不忍睹,似乎摩帥只在防守端作出了針對性部署,卻在進攻端接近交白卷,當然這是摩帥作客強隊一貫的作風,是其在864天作客Top6未進一球的根本原因(對上一次已是2015年1月1日車仔3:5敗予熱刺一役),這種保守態度是否太過,則見仁見智了。

落後兩球摩帥終於換入靴里拉及米希達恩,撤下Tuanzebe放棄盯防艾歷臣而選擇放膽進攻,把馬斯亞放置左路而將朗尼推至前鋒,這調動立竿見影的改善了曼聯的進攻組織,但同時放生艾歷臣亦活化了熱刺的立體攻勢,令比賽節奏加快並進入互攻階段,最終查比亞被劏穿右路而讓曼聯扳回一城。但入球後普捷天奴以丹比利加強中場控制權及獲加穩固右閘位置,曼聯改為長傳急攻亦未能扳平。

曼聯雖兩度失守,但死因只是死球防守太差,事實上摩帥的盯人防守戰術再次收效,似乎現今的球星都對自己被凍結都沒有對策,相信摩帥會繼續善用,甚至掀起英超盯人熱潮;而此役雖在開打前已無關痛癢,但普捷天奴亦需思考進攻過於倚賴一兩位球員或一兩種套路的問題,否則下季又雙線作戰之下,只會被守死或主力踢至累死。

被楔因「原罪」 馬刺wanna cry!

$
0
0

單從今場最後的結果來看,馬刺迷應該笑出聲。在主將尼納特(Kawhi Leonard)傷出下,作客聯盟最強的球隊,最後只小輸2分,無論如何,都是不俗的戰果。經過一頓早餐及兩杯咖啡的沉澱,對柏祖利亞(Zaza Pachulia)的怒火仍然熾熱,起碼頭腦已冷靜下來。比賽塵埃落定,馬刺錯過了最好的「偷雞」時機;加上Kawhi同一部份(左腳)短期內傷兩次,第二戰也不樂觀,令此系列賽更難有勝望。

今日的比賽,勇士展現了強大的反攻力,就算一度大幅落後25分,最後仍能成功反勝,實在神奇。撇除Zaza那腳犯規,勇士在整體的執行和信心都勝過馬刺,尤其是馬刺在鄧肯(Tim Duncan)退休,柏加(Tony Parker)傷出後,在逆境時少了種抗壓力。不同火箭的第六戰,那是由多項部署累積而成,在最後馬刺氣勢已沛莫能禦,但今次對手是聯盟最強的勇士,加上只是第一戰,很多細節都尚要調整,關鍵是本來普波域治教練(Gregg Popovich)可望算死米克布朗(Mike Brown),可是卡爾(Steve Kerr)回歸,讓勇士多了種底氣。當他半場在更衣室要勇士更有信心,肯定了他們的防守,並要球隊打得更快,結果居里(Stephen Curry)和杜蘭特(Kevin Durant)真的忠實執行。上半場陷於被動,也沒有出迷你小球陣,可是在卡爾的建議下, S.Curry下半場不斷地把節奏推快,令馬刺完全被動,防守時消耗大量力氣,結果進攻也全面跌watt。最後三球long rebound都搶不到而被S.Curry射入致命三分,是運氣使然,也是最後力氣已放盡,也是勇士的可怕之處──馬刺以雄厚後備見稱,但勇士一樣用上六位後備,而且全部有得分,甚至比馬刺更勝一籌。

賽後,Kawhi回應記者時有談到Zaza的楔腳,認為後者並非故意;至於「疑犯」Zaza也否認是有心傷害對手,那一記出腳只是無心之失。球迷賽後都分成兩派,有的指Zaza一向打茅波,如效力小馬時就試過如Kelly Olynyk般落地時拉扯Kawhi的手臂,而今仗多次單擋時都有出茅招,其中出手扯Patty Mills一球也異常礙眼。也有球迷認為Zaza真的不是故意,只是一種壞習慣,更指在之前加素(Pau Gasol)也有球類似情形,防守時疑似伸腳到S.Curry腳下。

這叫我想起去年年尾寫的一篇稿,入面提到了令勇士成為不少人心目中茅波的原因(https://goo.gl/8KVwoq)。

「揦鮓,書面語即係骯髒;若用來形容球員,即是奸茅,多小動作,常用陰招。唔使估,今時今日一講茅王,球迷十居其九,都會「提名」勇士的大前鋒祖蒙特格連(Draymond Green),事關他的踢腳去到肆無忌憚,受害者無數。格連本來有力一爭最佳防守球員,即是Defensive Player of the Year,DPOY,經過周日對太陽一戰,網民乾脆將D的意思改為Dirtiest,即係年度最揦鮓球員,現在來看,這座DPOY,還真的沒人是他的對手。

上一代的揦鮓王,應該是馬刺的保雲(Bruce Bowen),就算是銀黑兵團fans,也得承認他除了防守技術好得能入美國隊,小動作也多不勝數,楔腳常事,更不時飛腳踢人,加上防守時的茅招,真的會收人山。可是保雲沒有多口,不會出來對記者說自己是無辜,他的身型平平,進攻不成,賴以生存的「絕活」就是防守,以王牌殺手身份上場之餘,場外也承受了一切批評,在上一代的NBA,這種人有一大堆。」

記得當Draymond Green一腳又一腳踢向對手,包括被稱為「踢蛋腳」的一記踢向Steven Adams,也有自辯說並非故意,只是身體的自然動作,可是本來深得球迷喜愛的勇士便像有了原罪,與茅波畫上等號。D.Green的踢腳與Zaza的楔腳類同,有心也好,無心也好,有打波的朋友一定明白,這比踢腳更危害,也真的會令人收山;而加素那一腳,就明顯「志在防守」,相差得遠。令人奇怪是今季Draymond Green的踢腳在成為傳媒焦點後忽然就消失了,既然是自然動作,又為何會如此?不說太久遠的例子,如之前效力騎士的Delly(Matthew Dellavedova),也試過不少次撞向對手膝部,或者如現效力綠軍的Al Horford,也喜歡楔腳,但當被傳媒捉到,就自然地收歛了。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聯盟正視罰則,對這種危險動作,最少也要判二級惡意犯規,即時離場,才收到阻嚇作用。當然我對今日的執法也有意見,賽後也指太過「主場雞」,不是因為Zaza,而是大量的非法單擋沒有吹罰,令馬刺的防守遇上極大困難。

馬刺一直背負「原罪」,因為隊中有過殺人王保雲(Bruce Bowen),也因為2007年對太陽的西岸次圈,荷利(Robert Horry)把尼殊(Steve Nash)撞到飛出場外,兩隊幾乎就因此開拖。對於保雲,相信所有打波的都極之憎恨,因為他的「收山腳」,「功夫飛腿」,傷害了多位球星。小弟也試過幾次被人楔腳,執筆是右足踝還是隱隱作痛,那幾次傷患,最多試過休息了半年之久,要是打波搵飯食的職業球員,相信會更憎這種茅波。至於R.Horry的那一撞,我覺得是犯規,但未到那種程度,之後S.Nash接受訪問時也有講過,那次是被撞時是故意誇張,以令裁判罰得更重。

我也憎恨保雲,但不代表馬刺出過「茅王」,Kawhi被楔腳就是「抵死」和「有報應」,這種邏輯實在叫人反感。如真的用此準則,那Bad Boys的茅波幾乎令MJ收山,或者湖人以「黑哨」來整死帝王,是否就代表以後對活塞可以用盡茅招,湖人被「黑死」就是有報應?大概是球迷火遮眼,所以討論也變得不理智起來。

就算再問我一次,若果Kawhi沒有受傷,馬刺會否嬴到此戰,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才會說,勇士勝出本來不會勝出的比賽。對現時的馬刺來說,Beautiful game的剋星正好是勇士,因為行雲流水的進攻,在勇士小巧快速的防守下難以發揮;相反,Kawhi也是唯一能對付勇士的武器,不止是他的單對單進攻難以有人對位,而是身為兩屆最佳防守球員,就只有他一個人能應付KD。7呎的射手已經可怕,更可怕是當S.Curry把節奏推快,三分射起,球場的闊度用盡,馬刺不可能如對火箭的夏登(James Harden)般,在對方切入時包夾來減低威力。

缺少了Kawhi後,勇士和馬刺的得分是58:33,甚至一度打出16:0的攻勢,夠快的P.Mills又太矮;高一點的K.Anderson又太慢,Manu根本跟不上,這成了最大的缺口。若果隊中王牌傷出也不致命,若果少了Kawhi還不是轉捩點,若果還有球迷說沒了Kawhi不是最大的輸波原因,只是勇士的後勁太犀利,馬刺的應變太慢,那實在應該重看第三節後段和第四節初段,馬刺如何一次又一次以犯規和暫停來打斷勇士的節奏,在主將受傷下負隅頑抗,希望在狂攻猛打下生存。我大膽講句,當作客情形下有個攻守都如此重要的王牌缺陣,還能鬥至最後一刻才輸波,就只有普帥和馬刺做得到。我也很佩服Kawhi在賽後落落大方,為Zaza講好說話,這當然是正確的態度,馬刺實力本就遜於勇士,如再分心鬥咀,在場上不夠集中,一節下來就會被勇士拋開。不論有心無心,事件既已發生,就要向前看,這才是打七場四勝制系列賽的態度。

比賽當然No Mercy,勇士繼續全速前進,自然令馬刺選擇減少,加素(Pau Gasol)只得5分卻有5犯,因為速度不行;另一中鋒Dewayne Dedmon也有同樣原因,連一分鐘也沒有上陣。被視為奇兵的Johnathan Simmons也因經驗不足,多次緊張過度浪費進攻機會。相比同是倒戈的「大衛西」,大衛李(David Lee)其實防守做足功夫,一分未得但有7個籃板,包括三個進攻籃板,與勇士的Shaun Livingston一樣,成為最大奇兵。

同樣贏過總決賽MVP,Kawhi因左腳受傷退賽,勇士的Iggy(Andre Iguodala)也因傷未能在下半場上陣,要照MRI才知情況;但相比Kawhi的重要程度,還是馬刺受的打擊比較大。

勇士不擅打早場,今次馬刺搶攻失敗,下仗無可避免變得保守,也肯定要拖慢節奏,讓加素、Manu及K.Anderson等多參與比賽,才有望不落後太多。Manu今仗再次演出不老表現,17分是兩軍後備中最高,幫忙控球也減輕了球隊的壓力,讓更擅於無球跑動的P.Mills可以發炮,但後者卻與Klay Thompson一樣失準,射8中1只得5分;另一射手Danny Green封阻S.Curry的上籃當然搶鏡,可是只得8分實在不夠好。勇士現時有三位隨時可獨取40分的球員,要與之抗衡,單靠LA並不足夠,尤其是Kawhi後日的第二戰能否趕及,毫不樂觀。

有心也好,無心也好,這場夢幻西決的確值得球迷等待,三年之間,彼此都有主力變動,可是整體實力仍然是聯盟頂尖,就算勇士擁有聯盟爆發力最強的正選陣容,馬刺對抗起來仍是半步不讓。手傷的S.Curry在後段越戰越勇,我只希望Kawhi經治療後能及時復出,兩軍打多幾場好波。也希望球迷成熟一點,不要再以原罪論去討論馬刺,也不應因一場波就把勇士打落地獄;不過對Zaza的為人,正如對KD的轉會,就不敢恭維了。

1953年南傑在台大戰

$
0
0

文:李峻嶸

日前傑志在足總盃決賽擊敗南華前,傑志官方Facebook發放了一段宣傳短片。片段稱南傑大戰是香港的唯一打比。這樣描述南傑的關係是否恰當,看官自己可以判斷。但該片段最珍貴的由台灣電影文化公司所擁有的1953年南華對傑志的影片。到底那場是甚麼賽事呢?

原來那場球賽在1953年10月18日舉行。比賽地點是台北空總球場。當時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僅有四年左右。對風雨飄搖的國民黨來說,爭取中共控制區以外的華人支持格外重要。足球作為香港其中一項最引人注目的運動,如能有香港足球隊伍訪問台灣,對國民黨在台灣或者在香港爭取民眾的認同都可以有正面作用。

1952年,在香港經商的上海商人王志聖帶領光華足球隊赴台訪問,開啟了香港甲組球隊訪問台灣的先河。翌年,光華再到台灣訪問。同年十月,南華和傑志亦出發赴台。光華當年只是香港甲組的中游球隊,但南華和傑志則不一樣。前者是多年香港球壇的擂台躉;後者當年也是巨型班,號稱十萬大軍。有份出發住台灣的名將包括鮑景賢、郭石、劉儀、郭錦洪、宋靈聖、唐相、莫振華、姚卓然(以上南華)、李炳照、鄒文治、陳輝洪、侯澄滔、郭有、黎兆榮、朱永強、何應芬(以上傑志)等。

南傑除了和台灣球隊交手外,更在10月18日在台北互相對壘。結果雙方以二比二打成平手。據報球賽前兩天門票已告售罄,所以大家在片段見到觀眾所佔的位置可謂水洩不通。眾所週知,足球在台灣從來都不是主流運動,為何南傑一戰會有如斯吸引力?除了官方的宣傳外,另一個可能因素是那些隨國民黨遷台的粵滬人士實在餓球太久了。他們有機會目睹包括起碼1948年參加倫敦奧運的中華民國國腳在台演出,當然會急不及待搶購門票。

賽前兩天,南傑職球員都得到蔣介石接見,可見兩隊此行不是純粹的足球交流,而是有深厚的政治味道。


你可以悲傷 但是不要放棄

$
0
0

危機感,有時能主宰一場球賽,比任何實力或陣容更重要。打從開波的第一分鐘開始,不論是一片黃海中的主場球迷,或者落場的勇士球員,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非勝不可的氣勢,可是馬刺一方正好相反,除了普波域治(Gregg Popovich)及西蒙斯(Jonathan Simmons)以外,沒有誰還相信自己會贏。比賽結果道出了一切,不止關於柏加(Tony Parker)及尼納特(Kawhi Leonard)的傷出,而是決心不足,信心不足,沒有背水一戰的危機感,打從第一分鐘開始,馬刺就已揮舞白旗投降。

今仗之前,勇士在季後賽的成績是9勝0負,一場不失;在此系列開打前的說過,兩軍對碰就如湘北對山王,這當然不是100%相同,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面對聯盟最強球隊,最重要是要相信自己,再在細節上執行得完美無瑕,從單點着手,贏得局部戰役,最後才有望偷雞。在第一戰,馬刺做足萬全準備,可是最後因Kawhi受傷,戰局大大改寫,勇士驚魂初定下贏波,之前休息太久的狀態也打起了,幾乎就沒有任何缺點可言。

勇士為甚麼有危機感?撇除Zaza一腳是否故意令Kawhi受傷,但坊間的批評接踵而至,令他們急需「正名」,用一場大勝來喚回球迷的注意。這也是勇士高度集中的原因,我相信由卡爾(Steve Kerr)到米克布朗(Mike Brown),都一定會叫他們把注意力放回球場上,結果也真的做到了。

普波上仗賽後勃然大怒,甚至以誤殺論來怒斥Zaza,一方面是因為他愛護球員,另一方面也因他希望隊員同仇敵慨,集中在球場之上。可是正如上面所說,今仗能夠如此的馬刺兵少之又少。當初付出150美元換來試腳機會的J.Simmons,並未受任何東西左右,在場上堅定不移,也以出色的爆發力來攻擊勇士防線。Zaza開波不久就傷出(暫未知缺陣多久),對勇士保護內線當然有影響,但此系列對馬刺,卻可能是好事。

有球迷指馬刺既然能在對火箭的第六戰大勝,那同樣是缺少Kawhi及作客,為何對勇士不能照辦煮碗?第一,當時對火箭已是第六場,馬刺經過計算,第六戰已把夏登(James Harden)累過半死,整體戰容易奏效。更重要是勇士的防守遠非火箭能比,有人說火箭是勇士的2.0,現實是差得遠了。火箭的進攻或者有勇士的七、八成,但在防守方面,卻差了幾個level;而對馬刺來說,當Kawhi不在,球隊藉由走位及傳球來打出行雲流水進攻,即是所謂的beautiful game,卻正好被勇士剋死,因為勇士的防守速度極高。上季我曾以「蟻獅地獄」來形容這種防守,尤其是他們使出「迷你小球陣」時,幾乎所有藉單擋而得出來的錯對或換防都不再成弱點,因為他們的偷波速度太快,高佬連想攞波落位也難如登天。今日馬刺高達19個失誤(勇士16個),主要都是傳波時被勇士偷走,這種防守的速度及質量,實在恐怖,難怪從中取得30分之多。那勇士的防守如此出色,上季為何還會失落冠軍?一來是大家都知的原因,就是Draymond Green太重要,少了他在陣,內外線的防守大為走樣,也少了個連繫全隊的樞紐;至於籃板和內線也是弱點,如對手能夠攻擊此點,或藉入楔而引來包夾,那就可能突破防守。看騎士今季的佈局,正正是針對此點,無論是LBJ及Kyrie Irving,都非單對單能凍結的球員,配合大量外圍射手,自然可以對付勇士的快速防守。當然,能否守得住勇士現時的浪花兄弟+KD,又是另一問題了。

馬刺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Kawhi傷出後,理所當然以阿域治(LaMarcus Aldridge)來作為進攻的起點,可是今仗最後只得8分、4籃板及3助攻,+/-值為-20,成了所有球迷攻擊的箭靶。

LA當然抵鬧,但其實應該給大衛韋斯(David West)掌聲。不知是因為上年是隊友,還是在系列賽開打前充分研究過LA的動作,看他防守時是簡直是「食死」了LA。無論是轉身或想衝向籃下,D.West都以厚重的身材如巨牆般擋住前路;而LA也真是令人火大,每球都是一樣的在籃下右手邊攞波,一輪肩頭假動作後,一是轉向右手般衝去籃下,一是轉左邊fadeaway,結果是D.West完全睇通,封波也好,頂死也好,就如河田面對赤木,將他的攻勢化解於起點,加上大量的夾擊,當落波稍慢,已成失誤,在此情形下仍不斷fadeaway,命中率當然不高!

LA打不開,馬刺就只能藉J.Simmons的單打取分,不過這只能算是零碎攻擊,流於「散打」,打不出戰術,隊友也難有得益。

杜蘭特賽後說得很好:「這是我們一整年想帶出的訊息,就是要打得有危機感,由開波一刻就要充滿能量,重擊對手。」單是上半場,勇士已遠遠拋離72:44,合共射入11球三分波,而且極為驚人的有23次助攻;若說馬刺的進攻是行雲流水,那勇士上半場的進攻簡直是疾若烈風,捉不住,也擋不了。除了理所當然的S.Curry和KD在上半場已合共攻入30分,小將Patrick McCaw也大放光芒;把握了Zaza傷出的機會,布朗教練果斷地以P.McCaw入替,將陣容變細,速度提高,輔以D.West及JaVale McGee,將馬刺全面擊潰。幾乎大部份的攻勢都是馬刺在前場射失或交出後,勇士的S.Curry全速運球到前場,經中間的球員分邊到零度位,起手完後才見到馬刺兵回到後場的禁區,其快其速非常恐怖。上半場的分差是28分,更大的差距是兩軍的命中率,勇士是65.1%,三分達到57.9%;馬刺則為36.2%,而三分起手不多,也有44.4%,但對戰局已無影響。最後馬刺被大炒36分,除了射手Davis Bertans最後接連的三分波有點睇頭,無一可觀;反觀勇士沒有浪費機會,讓P.McCaw及Ian Clark等盡情練兵,最後贏136:100,助攻也達到39:21之比,除了一面倒三個字,沒有更好的形容。

“The only way I can process this is it’s not about O’s and X’s, rebounds, turnovers or anything like that," Popovich said. “Kawhi being gone, I don’t think as I watched … I don’t think they believed. And you have to believe. I don’t think as a group they really did, which means probably a little bit of feeling sorry for themselves psychologically, subconsciously, whatever psycho-babble word you want to use. I don’t think they started the game with a belief, and it showed in the lack of edge, intensity, grunt, all that sort of thing. That was disappointing."

I don ‘t think they believed,這是我賽後的第一感覺,也是普帥賽後的評語。勇士毫無疑問是一支好球隊,但馬刺是否如此不堪一擊?當然不是,但大部份馬刺球員都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在缺少了Kawhi後還能與勇士匹敵,這成為大敗的主要原因;這無關戰術,或者手感,或者狀態,比賽除了是落場上的生理,也關乎心理,絕對是場mind game。由Kawhi離去球場一刻開始,勇士對馬刺的比分拋離至194:133;毫無疑問,Kawhi留下來的缺口非常之大,進攻上固然沒有人作突破的第一點,更重要是防守對位上,無人能單對單對付KD,而令整個防守陣處於被動。可是經過兩仗調整,也是時候找出對策,而非抱怨已發生的事。Life must go on,難道就用Kawhi受傷作理由輸足四場?

距離周日的比賽還有足足四天,馬刺當務之急,是找回信心,相信自己與勇士的實力在伯仲之間,而非懸殊之戰。勇士在系列賽開打以前,對馬刺有敬畏之心,加上慢熱及狀態未足,所以首戰才會在上半場盡落下風,不過這支雄師經兩戰大勝後,信心已去到高點,更加難打。普帥試過為了保護有傷的TD而放棄2000年季後賽,若因同樣情形而不勉強讓Kawhi上陣,毫不出奇;畢竟Kawhi是背負了馬刺未來的男人。馬刺要在第三戰主場贏波,Kawhi的力量不會是全部,而是馬刺上下要找回信心。大敗一場,傷心過後,千萬不可洩氣,根據ESPN的數據統計,當勇士領先至2:0,他們勝出系列賽的機會率是92%,直落四場的機會率則是25%;馬刺要避免直落四場出局,餘下每一步都要萬分小心。

【印尼足球奇聞】阿雷馬及阿雷馬的故事

$
0
0

今朝講過東爪哇省球隊Arema(阿雷馬)參加今季印尼甲組(Liga 1),同時都有另一支阿雷馬參加丙組(Liga 3),拆開AB兩隊踢唔同級別嘅聯賽喺世界各地好常見,通常A隊都係主力隊,B隊係預備隊,但印尼球隊情況比較特殊,阿雷馬就係其中一個例子。

現時征戰丙組嗰隊叫Arema Indonesia(阿雷馬.印度尼西亞),其實呢隊阿雷馬.印度尼西亞就係2012年喺亞協盃淘汰傑志嗰隊阿雷馬,與2014年香港球迷睇亞協盃所見嘅Arema Crous(阿雷馬克洛諾斯)嚴格上係兩隊波,不過話佢係同一隊又錯唔晒,究竟點解搞到咁複雜,就要由2008年首先講起。

2008年印尼成立一個制度有所不同嘅全新頂級職業足球聯賽,呢個職業足球聯賽叫做Indonesia Super League,中文叫印尼超級聯賽,簡稱ISL及印尼超,而首屆冠軍係Persipura Jayapura(佩西普拉),不過2010年佩斯普拉代表印尼踢亞冠盃成積就唔太好,作客對住中日韓球隊失咗22球,而踢亞協盃嘅Persiwa Wamena(佩西瓦)都係包尾收場,加上2011年亞洲盃外圍賽及2009年東南亞運動會男足項目都出局,都令好多關心印尼足球嘅人心痛,除咗戰積差劣,不滿印尼足協(PSSI)腐敗無能作風嘅人陸續增加,種種因素下埋下分裂導火線。

2010年可以話係印尼足球黑暗期嘅開始,一班熱愛印尼足球嘅商家及政客認為印尼足協係印尼足球發展阻力,試圖用行動推倒印尼足協,由商人Arifin Panigoro領導出錢出力另搞一個新嘅職業足球聯賽,此舉得到多方支持,結果全新嘅印尼頂級聯賽Liga Primer Indonesia(LPI)於9月成立,與印尼足協旗下嘅超級聯賽ISL對立並存,最初預計有15支新球隊參加,由於制度比較先進,資助較多下令當時3支參加ISL嘅球隊中途退出轉戰LPI,包括係Persema Malang、PSM Makassar、Persibo Bojonegoro(佩斯寶),再加埋本身喺次級聯賽打滾嘅Persebaya,LPI一共有19支球隊參賽,比ISL更熱鬧及火爆。

而阿雷馬當季仲喺ISL作賽,代表印尼出戰亞冠盃因為實力差距包尾出局,加上欠薪事件影響軍情,令聯賽無法衛冕,只獲取2012年亞協盃席位。

由於兩個聯賽自稱官方觸動FIFA神經所以落命令要印尼人自己拆掂數,FIFA當時只承認一個官方聯賽,就係ISL。經過多番討論,LPI一方取得最終勝利,2011-12年度賽季將會係LPI成為FIFA及AFC認可嘅官方足球聯賽,而ISL將會被取代,參加ISL嘅球隊喺11-12賽季會轉去參加LPI。

2011年尾LPI改名為Indonesian Premier League(IPL),預計有24隊參加,但末開波前已經分咗兩邊陣形,多支球隊拒絕加入IPL,而一班支持舊派復興嘅足壇人士唔理違法將ISL復活並成立新足協KPSI,有唔少本身預計參加IPL嘅球隊最後都改為參加不被FIFA及AFC認可嘅ISL,而當時每一支球隊都需要表態,撐IPL(PSSI)定ISL(KPSI)?當然中立係可以嘅,有幾支球隊為表中立就拆開2隊踢2個聯賽,阿雷馬就係其一,本身喺1987年成立嘅原會參加官方認可嘅IPL,另一支新成立嘅阿雷馬就踢ISL,就係咁出現咗2支阿雷馬,一般稱為IPL阿雷馬或ISL阿雷馬。

最初主力都集中喺IPL阿雷馬,ISL阿雷馬就由較次嘅球員組成,但上半季2支球隊都陷入低谷,其中ISL阿雷馬情況比較危險,所以轉會窗打開後阿雷馬會方就安排部分IPL阿雷馬主力去到ISL阿雷馬救亡,雖然IPL阿雷馬人腳大變,但喺亞協盃依然取得唔錯成積,最終聯賽回升返去第三。

去到2013年初IPL繼續係印尼官方聯賽,阿雷馬繼續保持中立,不過季中管理IPL嘅PSSI最終因為各方壓力而同KPSI談判,最終決定2014年ISL會變返做印尼官方聯賽,IPL將會瓦解,而PSSI重選主席後KPSI一派人士倒轉頭入主PSSI話事,呢個時候有新作風嘅PSSI就宣布2014年賽季不能容許一拆二嘅球隊,並宣布將參加IPL嘅阿雷馬等球隊釘牌,亦即係阿雷馬喺1987年成立嘅原會被禁止參加官方聯賽賽,而2011年因為表示中立而臨時成立嘅阿雷馬就頂咗原先阿雷馬嗰個身分,由於2014年印尼嘅亞協盃代表資格改為2013年ISL冠亞軍,當時ISL阿雷馬係亞軍所以如期出戰2014年亞協盃比賽,又即係話2014年被傑志喺16強淘汰嘅阿雷馬唔係2012年所見嘅阿雷馬,但同樣都係阿雷馬,唔知你明唔明喇。

由KPSI派掌控嘅PSSI將IPL阿雷馬釘牌原因係因為IPL阿雷馬不能通過賽會批核,唔可以二拆一只係表面原因,實際係想滅絕IPL時嘅任何一切殘餘力量,本身以1987年原會身分參與閙雙胞時期嘅阿雷馬去到最後居然被指係違法球隊,反而2011年因為以表中立而新成立嘅阿雷馬卻成為合法嘅阿雷馬至今,真係非常諷刺。

今届阿雷馬原會終於復牌可以參加丙組聯賽,2011年成立嘅阿雷馬就繼續踢甲組聯賽,大部分阿雷馬球迷都將集中力投放喺甲組,係咪原會參賽似乎對球迷們唔重要,不過若果有朝一日丙組嘅阿雷馬升上甲組遇上阿雷馬,應該都會幾有趣。

英格蘭青訓:大呼小叫,大吵大罵,我們怎麼了?

$
0
0

談到英格蘭青訓,坊間不少討論都指出過各種潛在問題:成為青訓教練的門檻相對地高、青訓教練比例低、青年球員上陣機會不足等,不過有些較不顯眼,或者外人可能表面看不見的原因,則較少人論及。由英國著名作家 / 體育記者兼專欄作家Michael Calvin所著,當地一本關於足球的新書 <>,以時下的青訓環境為著眼點,從其他角度提出了一些問題及觀點,探討現時被視之為商品般的潛質優厚的球員,如何得不到各方善待,從而對他們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這本書上月開始於英國發售,各位如有興趣不妨一讀,而英國的衛報也從書中撮錄了一部份,讓各位先睹為快。筆者認為,這些好東西,不能只有自己看到,因此決定將衛報撮錄的部份譯成中文,與大家分享。

以下是書中部份內容的撮譯。

這二十多年來,Tony McCool於球壇的不同崗位效力過。他是其中一套球員表現分析軟件的先導者之一、曾在持續地多產的盧頓青訓學院工作、曾參與QPR的青訓工作、曾為MK Dons搜集敵軍的賽前情報。現在,他除了在諾域治的青訓學院工作外,也負責監管校內的訓練活動及課程。

他的擔憂是真誠而實在的,而他這樣大膽的表達他的憂慮,其實需要相當的勇氣。因為大部份有份參與青訓的人,都只會私下談及或承認頂級球壇中的犬儒主義,以至現實有多殘酷,而幾乎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坦誠道出當中境況。當中原因很簡單也很明顯:太率直太坦誠,對自己前途有害無益,畢竟無論處身任何界別,權力都可以令人腐化,既得利益者當然會盡力維持現今制度和生態環境。

「真的,在青訓學院中我見過各種各樣的個案。面對青年球員,有些教練會展現出最惡劣最猙獰的面目和態度,隨時隨地毫不留情面地斥責球員,而這些教練之所以能如此有恃無恐,是因為他們深信,青年球員根本別無選擇 – 球員們就只能阿諛奉承,就算有何不滿也只能默默承受,以免影響自己的前途。」

我曾跟不少青訓教練一起上課或討論,有關青年球員成長的五個「C」- Confidence (信心)、Commitment (投入)、Control (自制)、Concentration (專注)、Communication (溝通)。在課堂上,這些教練會像學生上課般努力做筆記,但回到青年球員面前,四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那些猙獰的面目又會重現。我曾跟一位教練說:「你真的應該認真看看你剛才抄下的筆記,因為你剛才對那兒童說話的態度非常惡劣。」

說到這裡,McCool的聲線變得有點苦澀,帶出了他的猜疑、悲傷和蔑視。McCool強調,他對大部份青訓教練都有一分尊敬,但情感上卻的確來到了這個決堤的地步,負面經驗不時浮現腦海之中,例如在比利時的一次… 那次痛心的經驗令我撫心自問「究竟我在做甚麼?我真的不想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事情是這樣的:那是一位15歲的年青球員,司職左閘。球會內部本身已不打算讓他晉身下一個年齡組別的梯隊,但天真的我卻認為,每天都是新的開始,也許這位球員會於這一天展現潛質,令球會改變想法,讓他繼續於這裡成長下去。當時球會和領隊的足球哲學是,鼓勵球員有信心控球在腳,從後場組織運球上前場,而幾個月來,球會從上而下都一直向向年齡組別的球員灌輸這個概念。

比賽開賽不到五分鐘,門將短傳給這位左閘,左閘拿球後沒有隨即大腳踢上前,而是扣回場中心的方向,準備斜傳給己隊中場中的球員。我們的對手來自荷蘭,故此對方的壓迫和迫搶做得很不錯,勤於跑動之餘,心理和身體質素亦佳。對方球員閱讀球賽能力頗高,這次亦故意讓這位左閘向內切,同時已透過一些無球跑動,準備好切斷他的傳球路線。我們的左閘嚴格遵守幾個月來被灌輸的意識,傳球向中場,但對方在已料到傳球路線下,來個雙人夾擊,最終搶得了皮球,立刻來個快速反擊,幾乎因而取得入球。然後這位左閘迎來的,是教練團「色彩繽紛」的咆吼。當然,球員不會從未在學校或訓練場上被「問候」,但從場邊的後備席上?

此時,其中一位暴躁的教練對他大聲呼喝,「離開球場,離開我的球場﹗」這時我看着這位左閘球員,他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也令我醞釀了一點情緒。他的神情告訴我,他的自信,以至整個人,都被徹底摧毀了。換下他後,沒有一個教練對他作出任何表示或反應,連最基本的握手也沒有,就像這個換人從來沒有發生一樣。我在席上就一直看着他想哭,卻又竭力忍住不哭出來的樣子。

是的,你可以說他做錯了一個決定。不過,他只是遵照我們的指示,所以做得不夠好的,不應是他,而是我們。我陪他走到角球旗附近,捨不得就此離開他,此刻他也不知道能說甚麼,只是眼淚一滴一滴的流下…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究竟我們變成了甚麼樣的人?以這樣的方式,對待一位潛質優厚的球員,一位成長中的年青人…

這就是我們的英格蘭。這就是大家模仿的英超青訓方針。球員的表現好壞完全取決於錄得的數據,而教練們都變成了普通文員,不由自主地埋首於自己制訂的數據庫中。本來這些數據是用來消除一些無知和偏狹的看法,現在卻變成將這些特質都放大了。

在這裡,McCool還有另一個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們曾與飛燕諾對賽,對方由馬基爾領軍,就是那位當年很出色的荷蘭前鋒。想到他在西班牙,還有在拜仁的成就,我自然對他產生了一份敬意,能與他對坐教練席,是一種光榮。但我對他最大的敬佩,還是來自他的行為和態度。比賽前後和整個過程中,我沒有聽到他一句生氣的話,一個字也沒有。這跟我們的後備席真是極大對比,我們這邊,情況和業餘聯賽差不多,呼喝之聲不絕,老實說,場上的表現和業餘聯賽其實也差不多。

但馬基爾呢?他有時會走到教練區域的邊沿,向一位球員示意,該位球員便會跑來馬基爾跟前,然後馬基爾會以正常的聲量,平心靜氣地跟他解釋,剛才那個情況如果接到皮球,應該先向哪個方向望望,再望望甚麼方向,然後決定應該在哪個位置拿球會好些。一些都是在文明、冷靜而理性的情況下進行,而且很明顯見到球員明白到下次應該怎樣做。

反觀我們的後備席,情緒總是那麼的高漲,就像賽狗跑道旁邊那些快要喝醉的人,看到狗隻即將來到最後直路的樣子。在這個最優質、最頂尖的青訓世界裡,我們的教導方式仍然是大呼小叫,大吵大罵。其實,我們真的那麼重視知識嗎?我親眼目睹不少我很想跟他們學習的人,一些充滿智慧的人,被球會放棄,因為當權者只想身邊被可信賴的朋友包圍,而非一些被視為對自己位置有威脅的人。我們為甚麼會這樣做?

原文:Football Youth Development England Shouting Screaming

原文刊在此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

讓被遺忘的長跑史重新被記起:《香港馬拉松的足蹤》

$
0
0

說香港現時最流行的運動,長跑幾乎肯定是其中之一。每年的渣打馬拉松已是全城盛事,不少人抱怨未能報名。就算是那些知名度較低的長跑比賽,也往往能吸引到大量的參賽者。雖然長跑已是不少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但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項運動在香港的歷史。近日由商務出版的《香港馬拉松的足蹤》正好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香港馬拉松的足蹤》由楊世模和彭沖合著。兩人都田徑運動員出身,後來成為香港業餘田經總會(田總)的重臣。楊世模現時是田總的首席副主席;彭沖除了曾長年來任職港協暨香港奧委會秘書長一職外,亦是田總的名譽副會長之一。幸好的是,這本書不是在吹噓田總有多偉大,內容不是純粹依賴兩人在田徑界的經驗而寫成。

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是「長跑運動話當年」。單是這一部分已佔了全書近半的篇幅。這一部分回顧了長跑運動和馬拉松賽在香港的起源和過去一世紀的變化。由於這些比賽都不是在運動場內繞圈進行,所以單是看作者介紹歷年的比賽賽道,已得以讓讀者回顧香港城市面貌是如何演變。

第二部是「競賽,跑向世界」,主旨是介紹歷年香港出色的長跑健將。如果你只認識去年代表香港參加奧運的姚潔貞,這一部正好認識更多香港頂尖長跑運動員的名字。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別是「全民長跑熱」和「馬拉松的經濟效益」。這兩部分篇幅較短,主要是紀錄近年長跑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普及化後香港長跑運動的狀況。

兩位作者著書的目的似乎是記載史實為著,因此別期望在書中找到太多有關長跑運動在香港社會中演化的精闢分析。但本書能將被公眾早已遺忘的眾多長跑資料呈現於讀者眼前,再加上數量頗多的珍貴圖片,對於那些對香港體育運動/閒暇史有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

再見新界牛——古治

$
0
0

「我的夢想是和飛燕諾一起贏聯賽冠軍,現在我夢想成真了。」-古治

自去季重返荷甲後,古治重新回到最熟悉的鋒線上,埋門觸角未有褪色,上季他以19球成為聯賽射手第4名,協助球隊奪得季軍;今季入季數字雖有回落,但仍能在聯賽取得12球,協助飛燕諾重奪失落18年冠軍。

「我回來之後經歷兩個精采球季,今季以冠軍告終最美妙。我的夢想是和飛燕諾一起贏聯賽冠軍,現在我夢想成真了。」

「在我的足球生涯中,我一直遵循自己的心去行動,現在是時候退下來了,這是適當的時間。」

如果有人跟你說:「這個崗位需要你,請以大局為重」,你肯定睬佢都傻,但古治卻未曾抱怨。從前鋒、到翼鋒、再到後衛,古治愈打愈後,不論出任甚麼位置他依然盡力做到好,總之落到場上,他便會不遺餘力,這邊看到他壓前攻助,那邊又看到他拚命回防,氣力總是用不完。

回防?沒問題!
五五波?我會去盡!
反擊?好,上!
攰?不,我仲有氣力!

總有些球員是不介意出任自己並不熟悉的位置、不介意將個人榮耀降到最低、成就他人或團隊、也不介意走多別人一步、比別人付出更多,在他們眼中,一切努力和汗水只為球隊,球隊好,所有付出自然是值得,所以他們從來義無反顧、不問因由地靠拚勁走過每一場硬仗。

古治的魅力,從來不在技術,而是那份永遠打不死、願意全力以赴,上刀下落油鍋的鐵血精神。

再見了,「新界牛」古治

【36歲古治宣布掛靴】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Viewing all 292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