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足球賽、兩隊足球隊,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源流。
賽前,中國足協推出海報,嘲諷港隊「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著點!」。這種語帶輕挑的嘲諷,其實並非坊間一般所指的種族歧視,實際是一種以「種族血緣論」(Ethnic nationalism)為依歸的政治取態,是「中國人就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這種「漢族沙文主義」的折射。
但長久以來香港社會的特色,卻是混雜多元、華洋共處。不論是本地人、大陸人、海外華人,還是白人、黑人、印巴人,定居香港都能以港為家,自由生活和平共存。這種不以種族血緣為分界,而以我城核心價值為感召的精神面貌,可稱之為帶有「公民價值論」(Civic nationalism)色彩的「港式國族主義」。
香港足球代表隊,從來就是這種「港式國族主義」的最佳體現 ── 70年代港隊已有蘇格蘭前鋒、有「耶穌」之稱的居里、80年代有土產洋將巴貝利、90年代有一代英裔中鋒譚拔士、2000年則有南斯拉夫藉前鋒基保。今天正選上陣的11名港足中,5名是本地出生港人(林嘉緯、梁振邦、陳偉豪、李志豪、葉鴻輝)、2名是中國大陸人(黃洋、白鶴)、2名是英國裔(麥基、積施利)及2名是加納裔(高梵、法圖斯)。這隊「有層次」的香港足球代表隊,充分體現了我城兼容並濟的「港式國族主義」。
今天,港足作客深圳力保不失,不但捍衛了球隊的尊嚴,也為不分種裔的香港人出了一囗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延伸閱讀:陳智傑(2015)〈港式國族主義 ── 從種族血緣論到公民價值論〉,載於方志恒(編)《香港革新論》,頁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