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楊庭輝
近十多年,香港多個行業均出現一股看似難以逆轉的北望神州風潮,連發展比較優勢尤為明顯的香港賽馬業亦不例外。近日香港賽馬會落實於今年3月23日在從化馬匹訓練中心(下簡稱「從化馬場」)舉辦5場賽馬示範賽,為推動大灣區賽馬發展鋪路。有傳媒揣測指,馬會有意趁海南省發展賽馬業出現阻滯之際,協助廣東從化推動賽馬運動,藉此搶飲中國賽馬業發展的「頭啖湯」。
追本溯源,馬會早於2009年便嘗試逐步靠攏中國大陸發展賽馬業,當時馬會與廣州市從化政府洽談從化馬術場的租用權。2010年亞運結束後,馬會正式取得從化馬術場的50年租用權,最後費時約7年、耗資37億把它改建成符合國際標準的練馬場地。這個大型項目發展初期,數個時任馬會高層人士異口同聲表示,改建後的從化馬場只會用作支援香港賽馬發展用途,馬會並無任何透過相關項目推動中國賽馬發展的計劃,但時移勢易,相關人士要不是已另謀高就,便是改變了口風。去年8月,從化馬場正式開幕時,已傳出馬會躍躍欲試於今年在當地舉辦數場賽馬示範賽。相關傳聞在去年除夕得到馬會官方網頁的證實。
然而,一分耕耘,並不表示一定可以得到一分收穫,尤其大灣區這個發展項目充滿不確定性。無可否認,落實使用從化馬場確為香港帶來一定的好處,例如賽駒可搬居到面積更大的馬廐和使用更先進的訓練和醫療恢復設施,此與同時可騰出空間讓沙田馬場展開重修工程。不過,這些好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在堅守香港為主要賽馬基地的前提下才能展現出來。若馬會不僅把從化馬場視為香港賽馬的後勤基地,而是將它當作另起爐灶或推動中國大陸賽馬發展的場地,那麼情況便不容那麼樂觀了。
香港賽馬之所以在國際馬壇上做到有口皆碑,實有賴於經年累月建立成熟的管理制度,箇中最不可或缺的是大致公正廉潔的賽事監管制度以提高賽事的誠信。要建立令人信服的賽事監管制度,則需同時倚靠一地的法規以及執法和反貪機構積極配合。問題是,現時中國大陸的法規與香港大相徑庭,其執法和反貪機構的辦事作風亦與香港的不盡相同。若然在香港境外出現問題賽果,卻得不到當地執法和反貪機構以國際認可的查辦方式作出配合,馬會便會因其主辦者或協辦者的身分而蒙受聲譽上的損失。
必須強調的是,賽馬運動不是單靠銀彈政策便可發展得蓬勃起來。馬會過往除了不斷提高賽事的獎金外,亦十分重視建立四通八達的全球網絡。香港土地匱乏,加上氣候問題,無法發展自身的育馬業,但馬會一直透過不同的政策鼓勵馬主從世界各地引入佳駟,甚至派員身體力行到世界不同的拍賣會購入賽駒為馬主提供另類選擇。縱然香港只有兩個馬場,但它在從化馬場未落成前已能容納逾千二匹來自南、北半球不同出生地的賽駒同時服役。由於香港賽馬發展全盤依賴進口馬匹維繫,不像部分其他賽馬地區般具備進口賽駒的比例限制,所以世界不少馬販和育馬團體均認為香港賽馬具備龐大的商機。
更重要的是,馬會致力提高國際賽事的水準,吸引世界各地的練馬師和馬主派遣旗下頂級賽駒前來角逐,愈趨高水準的國際賽事交流使香港賽馬的品牌備受國際馬壇的肯定,例如香港現時每年平均有7至8場國際一級賽被評為全球水準首100名之列的大賽。歷史因素加上品牌效應,吸引不少海外騎練來港發展,使香港馬圈迄今仍成功做到華洋雜處。
香港賽馬的全球地位,缘於以往馬會敢於走向世界,並非靠著北望神州而來。行有餘力,馬會要推動大灣區賽馬發展並無不妥,但絕不應本末倒置,不成正比把資源投放於這個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