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的倫敦奧運會後,筆者記下了有關劉翔事件的來龍去脈 :
「劉翔的摔倒,從這些天來的傳媒追訪,及倫奧前的種種蛛絲馬跡,前因後果大概是這樣:
6月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劉翔跑出平世界紀錄的12秒87奪冠,雖因超風速而未獲承認,但已重燃奧運金牌的希望,所以上級下達『奪金令』。
為因應倫奧兩日三槍的賽程,而加重訓練量,致使舊患復發,因此退賽之後的倫敦站賽事。 並轉赴德國療傷. 劉翔曾要求休息養傷,但遭領導拒絕,被要求邊訓練邊治療,並打了兩針封閉(止痛針)。 央視記者冬日娜及教練孫海平都親口承認此事。
從比賽當天劉翔跌倒的整套動作來研判(其實他並沒有完成整個跨欄動作),不可能是跟腱斷裂,而只是因為受到舊患加劇所困擾,即跟腱部位鈣化所產生的疼痛感,知道根本無法勝出賽事,但又需要向上級交代,向廣告商交代,向嘲諷他沒有在京奧出場的攻擊者交代,致令其作出出賽但蹬欄的決定。
甚至在事後到整個手術完成後,都不敢公佈病情,只有黑箱作業統一口徑,令事件永遠成為一個謎.....」
可以說,劉翔的摔倒事件,對中國奧運代表隊形象的打擊,有其歷史性意義。 如果說在之前的京奧,劉翔的陣前退賽,傷了很多中國人,包括香港人的心,倫奧比賽途中的摔倒,其後媒體對事件的廣泛報導,及國內外民眾對事件欺騙成份的激烈爭論,則令人對舉國體制及其對奧運的意義,有更深刻的反思。
劉翔肯定是中國及亞洲體育史上的標誌性人物,這點毋庸置疑。 作為首個亞洲人,在奧運田徑場上揚威的中國運動員,劉翔在往後比賽中的一舉一動,必然牽動每個中國人及香港人的心。 愛之深,恨之切。 京奧及倫奧的接連傷患打擊,臨陣皆功虧一簣,這絶不會是偶然。 明知有傷在身,仍堅持到上陣一刻,背負的是億萬人的期望。 而舉國體制,正是億萬人期望下的一座大山。
因此,在強大的舉國體制下,劉翔只能注定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悲劇英雄。
從近年來媒體的報導揭發,我們不難理解,舉國體制在培養運動員的過程中,對運動員身心的戕害,是何其巨大。 在中國,絶大部份運動員皆出身寒微,能在這片天地打拼出頭,可說是他們人生的唯一希望。 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對運動員需要有最起碼的尊重及敬意,無論他最終能否奪取奧運奬牌。
但俗語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香港人對國家隊在奧運會表現的反應,由當初熱烈支持,到今天的熱情減退甚或冷嘲熱諷,中間的心理轉折,又豈只是本土或港獨意識抬頭,能簡單解釋清楚。
如果單就體育方面來說,近年來有關國家隊的負面消息不斷,尤其在運動員服用禁藥一事。 其中尤以女子游泳隊及馬家軍的禁藥醜聞,最為觸目。 而很多奧運代表在退役後的悲慘境況,更是使人唏噓、嘆息。 中國有錢了,可以對外不斷撒錢,拉攏其它國家,對內也不斷大灑金錢來和諧維穩。 但對為祖國爭光的奧運健兒,在退役後的生活保障,郤視而不見。 退役後的運動員再沒有利用價值,被國家棄如敝屣,人們都看在眼裡。 昔日的國家英雄,今日郤成為落難孤兒。 金牌到底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說,過去香港人支持國家隊,是盲目的民族亢奮情緒,則今天的香港人應是多了幾分理性思考。 擺脫民族情感的糾結,才能真正體會奧林匹克的崇高意義,及欣賞運動員在競技場上的精彩表現。 金牌不代表一切,只要運動員在賽場上,為追求自身極限而奮勇拼搏,無論他的成績最終如何,都值得我們為他歡呼、喝彩。 這才是奧運會的真正意義所在。